經歷過華語歌壇輝煌的人,看透了這所謂的「樂壇文藝復興」,不過是虛假的「翻唱繁榮」:排行榜上「名字和人對不上號」的網絡歌手,唱著十幾年前的流行音樂,跟炒冷飯有何區別?
「翻唱熱」還引發爭議的,是原唱和翻唱間的利益牽扯。歌火了,本屬於原唱的風頭,被翻唱搶去一大半,註定會讓雙方粉絲在評論區「一陣廝殺」。
站在原作角度,自己多年勤懇做音樂沒火,反而被一些網紅翻唱分分鐘帶火了,這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少?近來,汪蘇瀧2012年發行的《萬有引力》,又重新翻紅。讓這位昔日差點被偏見毀掉的「qq音樂巨頭」,狠狠的甩給歌壇一巴掌。
老歌看似無聲息登頂,實則在短視頻中被演繹成卡點槍聲,吃雞甜心舞,男女聲翻唱……有一段時間走紅髮酵。
對此,不知原作汪蘇瀧的內心是否會感到難過。
無論是《萬有引力》被翻唱走紅,還是像《有點甜》《我也不知道》,之前直接「被抄襲走紅」。別人因自己的歌名利雙收,自己卻又參演綜藝,又寫OST,各種忙碌也沒換來爆紅。
回頭看汪蘇瀧出道的2010年至今,內娛圈經歷從被韓流明星席捲,到瘋狂打造本土偶像;從實體唱片低迷,到音樂綜藝選秀,獨立音樂人崛起。
其中,汪蘇瀧可以被定義為「初代獨立音樂人」。一定程度上,他是幸運的,「QQ音樂三巨頭」的稱號也是昔日影響力證明。
至於「不幸」的方面,本身具備遠勝如今網紅歌手的實力,卻沒有享受到「流量時代的紅利」。因而,當汪蘇瀧8年前的歌翻紅,在一些層面其實在打臉如今的華語樂壇。
打臉帶偏見的聽歌人群
在前幾年,汪蘇瀧的作品還沒被頻繁翻唱那會,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只會想到《小星星》《有點甜》這幾首早期甜歌代表作。
這些歌有多爛大街?
用《吐槽大會》的話說,只要經過撞球廳、小賣部、理髮店,人均消費不超過20的地方,都能聽到汪蘇瀧的歌。而給這些歌做受眾分類,汪蘇瀧就是「小學生中的周杰倫」。
周杰倫在華語歌壇的影響力毋庸置疑。2000年起,周董步步登頂歌壇超巨,即使2010年《跨時代》之後被指江郎才盡,但整個歌壇都等不到後來人。
像早期汪蘇瀧、許嵩、徐良的音樂,都被質疑過模仿周杰倫,再加上當時音樂製作粗糙簡單,更是給人留下「網絡歌手沒格調」的印象。
身處產業鄙視鏈底端,汪蘇瀧有自知之明,當然也有「不服」。
在一檔節目上,他說道:有個現象很好笑,(自己)受到很多不公平看法,因為我來自網絡,大家就覺得不夠專業。但其實我瀋陽音樂學院的,從小學鋼琴,大學學作曲。」
採訪中,汪蘇瀧還提及專輯《登陸計劃》裡的《銀河》,自認為這首歌寫得很好,結果被評價「如果是林宥嘉唱,這首歌應該會火」。
言下之意,大眾始終對他抱有初期建立起的「印象偏見」,對他的實際能力、轉型進步,直接忽略不看不聽。可事實上,汪蘇瀧的唱作能力,和專輯製作上的進步升級,都是可圈可點的。
先看唱作能力,不得不說內娛這些年的綜藝,給了歌手「實力洗白舞臺」。先在《天天向上》上演繹三鍵成曲,讓很多人見識到網絡起家的汪蘇瀧,原來並不輸給在韓圈風生水起的張藝興;
後在《蒙面唱將》的舞臺上,戴上面具演唱《追光者》的汪蘇瀧,用純粹唱腔改變了很多人對他的印象。
再是專輯製作的質感升級。
剛上大學就發歌成名的汪蘇瀧,像他在書中寫的:以前,所有設備加起來不超過幾千元,而這幾年,專輯裡一首歌製作成本,可能就是當時設備幾十倍。
早期成本投入有限,讓汪蘇瀧的歌顯得小兒科,但其實到了畢業的2014年,他就交出了古典流行結合的《傳世樂章》,一改昔日校園畫風。
到了2015年,為發行《登陸計劃》,他前往美國錄音製作,請用好萊塢爵士管樂隊,格萊美獲獎混音師等專業團隊。
當國內大部分音樂人無法靠音樂收益維持生計,汪蘇瀧還是持續發專,並願意為此狠下成本,讓人反思:我們總是批評樂壇沒有好音樂,可是否有因為自帶偏見,屏蔽掉了一些懷揣熱愛,本該受到鼓勵的音樂人?
打臉遍地的流量歌手
堅持出唱片這點,可見汪蘇瀧的音樂熱愛。另一方面,我們看汪蘇瀧十年翻紅,也揭露了很多音樂人共有的無奈:
本該用來專心投入音樂的時間,要被參演綜藝,創作OST,接拍廣告等商業通告填滿,以此收穫大眾好感度,才有出下一張專輯,出下一首歌的機會。
可收穫大眾好感不容易,鄙視鏈底層想站上金字塔頂端,要麼像流量明星,一開始自帶討喜人設,在商業運作下輕鬆出圈;要麼沒有背景,靠個人能力慢慢爬上高位。
單看前者,就是一場流量人氣,與實力作品的對決,打臉樂壇娛樂圈畸形的發展模式。
作為《青春有你2》的導師,論資歷作品傳唱度,汪蘇瀧如今也夠格當導師;可論人氣,實際他又輸給學員,輸給比他晚出道的偶像藝人。
以粉絲基數為例,《青春有你2》中因可愛人設爆紅的虞書欣,微博粉絲如今已破千萬;反觀導師汪蘇瀧,還在和粉絲玩著「破百萬福利」。
因為沒有明顯人設路線,大家都只是默默聽歌,這類「作品型音樂人」除非是撞上神曲,否則很難在網際網路商業機制下,嘗到一夜爆紅的滋味。
再看曝光機會,別看汪蘇瀧這幾年頻繁參加綜藝,節目鏡頭時間畢竟有限,為了利益最大化,更多鏡頭會留給有熱度話題的藝人。
像在《蒙面唱將》裡,汪蘇瀧本受好評的演唱和感言,起初就被節目組剪得只剩十秒,還是因為粉絲集體抗議,大家才看到了原版視頻。
但如果我們拋開流量話題,談音樂人之間純粹作品的較量。汪蘇瀧是否已經完全夠格?足以徹底擺脫困擾多年的網絡歌手標籤?
以去年他和梁博在《我是唱作人》的PK來看,汪蘇瀧接連敗給梁博,暴露了自己在創作上的「不足」:曲子缺乏新意。
畢竟,對於大眾來說,歌曲抓耳或許就夠了。但面對本就設置內心標準,口味挑剔的行業評審,汪蘇瀧就被指是「冒牌林俊傑」。相信這樣的評論,也會激發起汪蘇瀧的勝負心。
較勁、不服輸且努力的汪蘇瀧,已有吊打一般網絡歌手、選秀偶像的唱作能力,這點不必妄自菲薄。倘若能繼續挖掘詞曲創意,在大眾化流行與主流高級感之間,找到更為理想的平衡。
相信那時的他,能夠真正意義上用自己的「專業信心」,更有力打臉那些曾看輕他的人,打臉以「顏值人設為先,實力努力在後」的音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