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2020 年第十屆廣州國際燈光節將在本周三(11 月 18 日)正式亮燈。日前,新快報記者走訪燈光節主會場,發現燈光裝置的布置均已進入收尾階段。廣州國際燈光節藝術總監、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馮峰,向記者介紹了其設計的燈光藝術作品《時空 · 共生》背後的故事。
《時空 · 共生》坐落於花城廣場的中軸線上,距離廣州市圖書館不遠,它是本屆燈光節主會場的 "C 位 " 作品。現場,類似鋼鐵材質的銀色線條搭建出宮殿城門的多維立體框架,讓人不禁遐想當夜幕降臨,華光閃耀其身時的燦爛絢麗。馮峰介紹,大概兩個多月前接受了本屆燈光節組委會的邀請,並開始設計作品。
正如其名,《時空 · 共生》的靈感自於 10 年前的另一個城市。2010 年,馮峰做了一件很特別的建築創作:那就是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中軸線標識性建築宣政殿、紫宸殿。這個建築和我們日常所見的古代宮殿完全不同,它的主體幾乎完全是樹,每年將這些樹木修剪出宮殿的形象,就是一座建築。隨著樹木生長,四季變遷,時間似乎被標記,也放佛從未留下痕跡。這個由樹木自然生長的宮殿,被馮峰命名為 " 時間的宮殿 "。
《時空 · 共生》可以說是《時間的宮殿》的升級版。其主體是一棟中國傳統建築,總高 13 米 8,分為三層,設有輕薄屏幕,在展示過程中,能夠實現開合。" 中國傳統建築的形象,很容易聯想到家的概念,與美好家園主題相契合。在這樣的形象基礎之上,我們把嶺南一年四季樹木的生長變化濃縮成一個 15 分鐘的表演,並通過屏幕傳達出去。"
馮峰希望,能夠通過《時空 · 共生》探討歷史、今天和未來的關係以及共生的主題。" 它將原來固定的建築和公共藝術作品轉化成了劇場化的、能夠與觀眾互動並融入燈光節的公共作品。" 馮峰說,目前《時空 · 共生》是 1.0 版本的轉化,未來可能還會嘗試 2.0 版的轉化。
據悉,《時空 · 共生》最大的困難來自於材料的考驗。" 投影必須有屏幕,但是在戶外這樣的高度下,這塊屏幕必須能夠克服風的阻力。我們嘗試了很多實驗,最終決定選用了房屋建築上常用的一種材料,保證它不被吹倒。"
作為本屆燈光節的藝術總監,馮峰指出,今年燈光節最大的特點就是燈光和藝術家、藝術院校的結合。除此之外,遊覽動線與以往存在很大區別。" 以往海心沙是主展區,今年除了海心沙之外,從花城廣場一直到珠江河岸都有非常豐富的作品。"
據悉,為方便給市民遊客提供諮詢服務,以及針對現場突發性需要醫療救助等情況,燈光節主辦方還將在海心沙環島路設置醫療點及志願者服務中心。
交通提示
1. 燈光節期間,每天 17:30- 運營時間結束期間,海心沙 APM 線將採取 " 不停站通過 " 措施;
2. 燈光節期間,每天 17:30- 運營時間結束期間,暫停開放海心沙西區碼頭,採取停運措施;
3. 其他區域以現場實際情況及官方信息公告為準。
採寫:新快報記者王彤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