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姚思勤因獻血獲國家無償奉獻獎。
稚氣,但堅定;年輕,但成熟……90後姚思勤擁有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得主的榮譽,著實令記者吃了一驚。這是個讓人感覺溫暖的男孩子,用眼下流行的詞形容,是一名「暖男」。在大連市血液中心,利用周六休息前來獻血的他告訴記者:「儘管很多年輕人都走進無償獻血的行列,但仍有不少大學生對獻血存在認識誤區。」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更多人了解無償獻血的意義。
23歲大學生成固定獻血者
姚思勤是瀋陽人,上高三時,全國道德模範郭明義來學校做講座,他第一次聽說了「無償獻血」這一神聖的詞彙。報告聽得他熱血沸騰,當時就決定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半年後,姚思勤考上了大連工業大學。不久,他就主動找到市血液中心,開始了「獻血生活」。小夥子不僅身體力行,還用理性的眼光分析和思考無償獻血工作。大二時,姚思勤作了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誤區」的調研報告,通過對大學生群體參與無償獻血的調查,對這一利人利己的事業有了深入思考。
截至目前,23歲的姚思勤共捐獻機採血小板38個治療量,成為大連市年輕的固定獻血者,並因此獲得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我代表大學生群體獻血,也在做獻血的接力。」姚思勤說。
街頭獻血屋年輕人佔八成以上
市血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輕人已經成為大連市無償獻血的主要力量,特別是獻血屋獻血人群中,25歲到40歲的佔80%以上,很多人為多次獻血者。「擇日」獻血已經成為大連年輕人的流行時尚,他們選擇在成年日、生日、情人節、結婚紀念日裡獻血,以獻愛心的方式紀念有意義的日子。獻血的年輕人中,像姚思勤這樣高文化、高素質的大學生是主要群體。
大學生張成在獻血後告訴記者,從入大學起,他已經先後獻過四次血了。「科學獻血不僅不傷害身體,還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終保持旺盛的造血狀態。」張成尤其感興趣的是,無償獻血後,家人用等量的血可以免費,五年之內還可以享受優待用血政策等。「年輕人本來就應該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用血優惠,等於是買了一份『用血保險』,就更應該去做了。」
高校等團體成為很好的補充
記者了解到,隨著醫療衛生條件和保障體系的日漸完善,我市醫療業務快速增長,臨床用血需求不斷增加。全民醫保後病人數量、手術臺數增加,醫療技術的日趨精進也讓一些以前不敢做的大型手術陸續開展起來,如肝臟移植、血管外科、心臟外科等大用血量手術,一次用血量有時高達幾十袋。今年前10個月大連市醫療用血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0%。市血液中心為全市70多家醫療用血單位每天供應紅細胞都在350-360個單位(每個單位200毫升),還有幾十個單位的缺口,要靠高校等團體獻血補充。正因為有了像姚思勤這樣的「獻血明星」,在血液中心留下聯繫方式,在偏型等關鍵時刻,往往一個電話就會趕來獻血,才有效地緩解了用血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