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探索大地,海洋和天空的同時,從沒有忘記神秘的地下世界。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各種關於地下城市和種族的傳說。是傳說中的地獄,還是之前地球的文明?通向地下的入口是在南北兩極嗎?地球是空心的嗎?
許多古代宗教認為在我們腳下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遠東和美洲的土著文化,地下世界的故事比比皆是。在中東和歐洲,這些地方往往是死者的住所,而在美洲土著文化中,它們往往是祖先的故鄉。
車站島地圖
在愛爾蘭的勞德格車站島,有一個洞穴。當地宗教傳統認為這是通往煉獄的入口。據說在公元五世紀,聖徒派屈克來到這個地區傳教。然而愛爾蘭人並不相信基督的重生,這讓派屈克很沮喪。他向上帝祈禱,希望他證明給人們看。果然基督出現了,並把他領到煉獄的入口,好讓他向人展示那些不信基督的人所受的苦難。
車站島上的派屈克塑像
這個被稱為聖派屈克煉獄的地方出現在許多早期的地圖上,並成為了一個朝聖中心。那裡有一座修道院,可以做祈禱和參加彌撒。而那個煉獄的入口,朝聖者則將它描述為一個只有半米寬一米高的狹窄入口,用一扇門封閉著。進入後有一小段樓梯和兩個地下小房間。第一個房間只有不到3米長,矮得站不起來,第二個房間只有一米半長。
當然,這不是一個空心的地球的例子。事實上,在古代和中世紀的宗教中,大多數關於地下世界的描述都只提到了巨大的洞穴,而不是空心的球體。
地球是空心的這一想法第一次出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1656-1742)寫的一篇論文上。哈雷因計算出了哈雷彗星的軌道,並精確地預測了它返回的時間而成為那個時代最受尊敬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和物理學方面著述廣泛。
在1692年,他寫了一篇論文,解釋了一些困擾當時航海家的指南針的異常變化,也解釋了地理極點和磁極之間令人費解的差異。他的理論是,地球是由兩個同心的球體構成,而他們之間還有大氣。換句話說,人們所知道的世界只有一個800公裡厚的殼,而實際上在一個小小的實心核外圍有兩個同心殼。重力使這些同心球體保持在各自的位置,避免了任何災難性的碰撞。每個球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轉,並有自己的磁極,這就造成了羅盤異常的讀數。
他認為內部的球體是發光的,在文章中他寫道:「凹的拱形可能在幾個地方因為有與太陽表面類似物質而發光。」他甚至相信它們也許能維持生命。而從這些內部世界逸出的氣體也是造成北極光的原因。他解釋說,極地地區的地殼更薄,有裂縫,地球內部的大氣可以通過這些裂縫逸出。
與哈雷的其他理論不同,這個理論並沒有被廣泛接受,儘管它被證明是受歡迎的讀物。然而,哈雷堅持自己的觀點,在他80歲時作為皇家天文學家的最後一張畫像中,他拿著一張同心球的地球模型的示意圖。
雖然哈雷的理論被廣泛傳播,但現代空心地球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軍官兼商人小約翰·克萊夫斯·辛姆斯(1780-1829)。辛姆斯在1812年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在1815年退伍後,他搬到位於聖路易斯的一個邊境小鎮,與當地部落進行皮毛交易。
小約翰·克萊夫斯·辛姆斯
1818年4月10日,辛姆斯發表了他的第一個通告,第一次公開聲明他的奇怪的信仰。他說:
「我宣布地球是空心的,並且有人居住在那裡。它包含許多實心的同心球體,一個在另一個裡面,並且它在兩極有12或16度的洞口;我保證用我的生命來支持這一事實,如果人們願意為我的行動提供支持和幫助,我將探索這個空洞。」
「我邀請一百名勇士,備齊裝備,在秋天從西伯利亞從冰封的海面上出發;我敢說,當我們到達北緯82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片溫暖而富饒的土地。那裡除了人以外,還有植物和動物;我們將在來年春天回來。」
辛姆斯將這份通告印製了500份,並寄往全國各地的政府機構以及各種協會。然而他的古怪想法並沒有將他帶向成功,他的通告在媒體上引起了大量的負面報導。儘管之後他又公布了一張證明自己精神健全的證書,但也無濟於事,人們認為他瘋了。一年後,他的毛皮貿易生意也失敗了,辛姆斯和他的家人搬到了肯塔基州的新港。
在科學界,有幾名科學家支持辛姆斯。其中塞繆爾·米切爾博士曾給他寫信,鼓勵他的行動,並說他有興趣在辛姆斯從地心世界回來後面談。而辛姆斯的努力也沒有停止。他開始給媒體和科學家們大量寫信,並很快開始巡迴演講他的同心地球理論。雖然他說話吞吞吐吐,還帶有鼻音,令人討厭,但他堅持下來了。
他的想法聽起來和哈雷的想法相似,即有一系列中空的同心球體,之間有空氣並且有光。在辛姆斯的模型中,地球由五個同心球體構成,生物可居住在凹凸表面,因此一共有十個可能的世界。最大的球體,也就是今天人類居住的那個,大約有1600公裡厚,而裡面還有四個更小的球體。這些可以通過兩極的洞口進入。位於北極的冰洞直徑約為6000公裡,而南極冰洞直徑為9000公裡。
辛姆斯解釋說,在每個殼裡面都有一種生命力。
「在構成球體的物質中心附近,每個球體都有一個空腔,或稱中平面空間,裡面充滿了非常輕的、微妙的、有彈性的物質......從這些空間逸出的氣體無疑是造成地震的原因,並形成了無數的火山......這種充滿中層空間的空氣中的液體,可能適合維持動物的生命;在球體的內部表面,可能有很多動物,它們的器官只是適應了它們註定要居住的環境。」
辛姆斯認為,要想進入內部世界十分簡單。地球的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使兩極地區變平,在洞的邊緣形成一個漸變的斜坡,使探險者能夠進入地殼的內部,而自己卻渾然不覺。
他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尚不清楚,但他關於兩極有巨大洞穴的觀點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是各種空心地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許多空心地球理論學家將其稱為「辛姆斯洞口」來紀念這位創始人。
就像在他之前的哈雷一樣,辛姆斯認為各個球體以不同的速率和不同的軸旋轉,這就解釋了羅盤讀數的變化。他還相信,兩極的大洞會讓陽光滲透到內部球體,而且內部球體本身也有極洞。他甚至提出所有的行星和流星,甚至太陽,都是由同心圓球體構成的,這一觀點甚至比哈雷還更進一步。他認為太陽黑子是外層的裂縫,提供了一個黑暗的內部的視野。人們看不到太陽兩極的洞,因為太陽大得多,地球上沒有人能找到合適的角度。辛姆斯逐漸發展了他的想法,並最終放棄了同心圓地球模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單一的空心球-主要的空心地球模型。
辛姆斯死於1829年,當時他還沒有看到自己的理論被廣泛接受,也沒有為他的探險計劃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但在他的時代,他確實改變了一些人的信仰。
阿梅裡克斯的著作
塞姆斯的兒子阿梅裡克斯·辛姆斯繼續著塞姆斯的研究。他更清晰地描述了他父親的理論,儘管有時他的觀點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在一本書中,當他描述北極的洞口時,他寫道:
「北極的洞口直徑大約是3000公裡,而南極洞口稍微大一點。這些洞口相互平行,但與赤道成12度角,使北平面的最高點與南平面的最低點正對。」
他沒有提及他的父親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而且在那個歷史時期,還沒有探險者成功到達過任何一個極點。事實上,人們仍然在爭論兩極是冰凍的、開放的海洋,還是陸地。
雖然這些探險者中沒有人提出地球是空心的,但是他們注意到一些他們所目睹的奇怪事件,並用它們來證明地球空心理論。例如,在同一緯度上,不同子午線下的氣候有顯著差異。
眾所周知,北美洲東海岸的氣候比同緯度的西歐要冷得多。他們不滿意用靠近海洋或者山脈來解釋這種多樣性,因為這些原因可以解釋法國和英國溫和的氣候,但並不適用於紐約、新英格蘭以及北緯59度以南聖勞倫斯灣周圍的寒冷地區,這些地區的地形相似。
而地球空心理論則將其解釋為這些地區與兩極洞口邊緣的距離不同。地球表面任何特定部分的溫度不僅取決於它靠近赤道的程度,也取決於它靠近洞口邊緣的程度。
另一個現象來自於一個北極探險家羅斯船長。他說在高緯度地區,可感知的地平線的可視範圍有顯著的變化。從北到南的地平線的視角有限,而在東或西的方向,則有很大視角,就像在一個水平面上。地球兩極的輕微凹陷完全不足以產生這種效應,而兩極如果存在巨大洞口的話,在洞口邊緣就可以造成這種現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