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call」這個詞在最近可以說是非常流行了!
第一次聽到的人想必都會產生一種「call是誰?為什麼要打他?打call?是打電話嗎?」的困惑。
其實, 「打call」是在日式演唱會中對歌手或偶像舞臺活動一種應援方式,在日語裡稱為コール(koolu),表現方式就是LIVE時臺下觀眾揮舞螢光棒、拍掌、揮動手臂和有節奏地喊口號,來對偶像們表示鼓勵和支持,也是粉絲們與臺上的表演者互動的一種自發的行為。
打call
有熱心網友用了一個更傳神的比喻來形容打call:
「今天我問一個朋友,去看μ's(虛擬校園偶像團體)的演唱會,打call是什麼意思呢?能通俗解釋一下嗎?這位朋友說,看郭德綱的相聲,觀眾喊「噫——」。」
應援作為日本偶像文化發展的結果,早期的偶像粉絲們融合自己身邊所學,為後來的偶像應援文化開創了許多新的欣賞音樂的模式,最主要的就是コール(打Call,在歌曲中按照固定模式吶喊應援)和ヲタ芸(wota藝,在歌曲中通過肢體動作應援)了。
Wota藝
比起雜亂無章、群魔亂舞的普通應援,打call這種整齊劃一的應援形式確實顯得更加井然有序,這種行為的不僅可以讓觀眾也能參與到歌曲的表演之中,還能迅速將自己與在場的其他觀眾聯繫起來,從而帶來一種很強烈的興奮感。
打call必備——螢光棒
在一個成功live中,帶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印象之一,肯定有一片螢光棒的海洋。
要追溯螢光棒的歷史,就要說到1972年走紅的男藝人——西城秀樹,最早的時候,是觀眾手拿打火機,後面變成了手電筒,再後來,看到商機的商家們就相繼推出了化學螢光棒和電子螢光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打call時還會有應援色的區分,具體點說,就是根據特定的歌手和歌曲分為歌手色和歌曲色。
打call常見的動作作和口號
大聲喊call很容易調動自己以及周圍人的情緒,加上很節奏感,可以迅速把氣氛炒起來,而且比較特別的一點是,日式應援可以站起來可以蹦跳,這能更好的融入到歌曲之中,順便一提,打call可以說是渾身都要運動的一種應援方式,一場live結束後極有可能會精疲力竭。
所以,如果想減肥的話,多去幾次live吧(誤)。
在應援文化的不斷發展中,打call根據日文歌曲的結構,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規律和動作,大致如下:
前奏→(起始副歌)
(一番)→A melo→B melo→副歌→間奏
(二番)→A melo→B melo→副歌→間奏
→C melo→副歌→間奏
而最常見的五個動作是:
1、前揮:每拍(或每兩拍)向前揮動一次;
2、快揮:通常高舉過頭、每拍向前揮動一次;
3、裡打:在每小節的1 3 5 7拍,將螢光棒向下點至胸前,2 4 6 8拍時舉至頭的高度(也可以高舉過頭)向前揮動;
4、裡跳:裡打的2 4 6 8拍時,向前揮動螢光棒的同時高呼Hi! 同時也可以跳起;
5、上升氣流:通常在沒有鼓點的旋律中,將螢光棒向前並慢慢向上舉過頭。
除了上面的動作,還有PPPH、裡跳、fufu-fuwa、GT警報之類的東西,這些都是帶有喊聲的,也會極大地影響現場的視聽效果。
打call——從入門到精(fang)通(qi)
為了讓大家在打call這條路上快速成長,熱心的網友們還推出過許多文字教程和教學視頻,在現場會現場,有時候臺上會有官方自帶的CALL LEADER帶著大家做動作,就算沒有,也會有裝備齊全著裝統一渾身散發一種迷之氣場的小群體,跟著他們做也是妥妥的,所以在日式的演唱會上,完全無需慌張!
現在「打call」這個詞突然流行了起來,使用情景也不僅限在演唱會了,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這個詞彙,它的延申意思漸漸變得和「為xx轉身」「為xx爆燈」差不多。
因此,在不混飯圈的盆友們說出「為xxx打call」的時候,其中也暗含著一種濃濃的愛啊!
最後,你以為打call最厲害的是日本人嗎?
論打call,我真的只服中國隊的聚聚們啊!
最後的最後
告訴我
你們最近又在瘋狂為誰打call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