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11月26日,10餘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齊聚第五屆騰雲峰會現場,在「流動的邊界」這一主題下,對「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跨界探討。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在開場致辭中提出,新冠疫情下,科技與文化的價值一起得到凸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文化得以衝破邊界,為人們帶來美和希望。
在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秘書長路易斯·歐斯特貝克(Luiz Oosterbeek)教授看來,科技是人類表達自我的方式。技術不僅是人類製作出的工具,更蘊含著人們的思考和選擇,人依舊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便我們擁有了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仍然是人類在思考,仍然是人類在努力為所有人構建更美好的現實。」
在峰會圓桌論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拋出一則問題:如果杜甫有手機,他的詩作還會被創作嗎?在李敬澤看來,技術促成連接的努力仍將一往無前,但與此同時,必須意識到這種連接的「流動邊界」在哪裡,這也恰恰是科技需要和人文、人性對話的地方。「2020年,我們強烈意識到必須超越隔閡,去實現連接和理解;但同樣在2020年,我們意識到必須確認自己是誰,我和別人在哪裡不一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的觀點是,網際網路時代進入了快速裂解的分眾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下能否實現「次元破壁」,是騰訊等網際網路力量正在進行的努力。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王石長期投身於《二十四史》今注版的編撰工作。他表示,新的白話文版《二十四史》「堪稱一本新書」,不僅注釋是原本的兩倍,更因為「它表達了當代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看法」;歷史會幫助人每一代人認識自己,這也是需要不斷向前看的過程。
糅合了古今中西文化的當代人,該如何與當下激變的世界連接?戴錦華總結,面對新的技術革命,只有真正與現實連接,才能重啟人文科學的價值。
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在論壇第二部分的主題演講中提出:人類表達的最終目的,不止是傳遞信息與知識,更是自我表達、自我存在。他解釋,從這個角度出發,遊戲便是很好的表達;人們從中鍛鍊動作、思維、邏輯或接受教育,都是尋找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今年,葛劍雄本人擔任了《王者榮耀》的學術顧問。在他看來,近年來強調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對外傳播時同樣需要轉化為產品、服務。「包括遊戲在內,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更有利於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知名網絡小說作家唐家三少是閱文平臺800萬作者中的佼佼者。「網絡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唐家三少稱,過去文學創作的高門檻如今已被網絡大大降低,作者可以隨時發布並即刻得到讀者的反饋和支持,這大大促進了創作生態的繁榮。如今,中國的網絡文學更是不斷通過自身豐富的故事性走向世界,同時不乏作品被改編成動漫、電影、遊戲等其他形式。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不同角色有不同表達方式,理應共融共通、互相理解。」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總結,網絡文學從個人表達逐漸衍變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正凸顯了「科技+文化」的力量。(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