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星艦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的最終走向。那時的人類,不拘於地球,不拘於太陽系,不拘於任何一個星球,人類種群裡的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星艦裡,整個文明穿梭在浩瀚星際之中。有人要問了,人類待在地球不好嗎,為什麼要移民?
因為地球資源是有限的,隨著人口連連擴張,開採日益加劇,且不說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煤炭、石油等礦物資源就必然有枯竭的一天,甚至地球能量來源的太陽都會在某天燃燒殆盡。那時的人類只有擁抱整個星際,到其他星球開採資源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事實上,從現在太空技術的發展中可以看出,人類已經在向星際大航海時代邁步。那麼人類文明離成為星艦文明還有多遠呢?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足跡已經踏上了月球, 人工痕跡也早已到達其他行星,甚至離開了太陽系,星空中還飄揚著著來自地球人類多個語言的唱片。天空之上,無數衛星圍繞,天宮飛船及國際空間站與地面遙相呼應,月球和火星有多部探測車和衛星,金星、冥王星、木衛二、土衛六等等好些年以前就有人類探測器在上方旋轉。我們可以清楚得感受到很多國家在太空探索上的競爭與合作,越來越多的私營公司也參與其中,為人類最終移民貢獻力量。
那能否以地球為母星,其他星球僅僅用來開採資源?這也是不太樂觀的,因為行星的表面積有限,就像電影裡所描述,地球即使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首都星球,其他星球成為農田、礦山所在地,地球表面裡三層外三層的都是人類城市,從大氣層到遙遠地球軌道之上,人類太空城就像土星環那樣圍繞行星擴散出去。但是因為地球的體積相比於星際空間實在太小了,再遙遠的軌道也容不下擴張的人口。
而星艦文明則能包容擴散的城市群落,人類世代生活在一條星艦之上,它可以像一粒種子,每到一片星系,就能採集這個星域的資源,如同收集營養,後人以母艦為根基建立越來越多新的飛船。只要星際空間夠大,它就可以擴散到多麼大。母艦及無數子艦可以呈蜂窩狀排列,人類的可居面積幾乎是地球的億倍。裡面將是一個豐富多彩又井然有序的世界,因為有足夠的資源來建設這個文明。
小編認為,技術總在進步,總有實現人類星艦文明的一天,但真正需要提速、需要面對的卻是人文思想的變革。文藝復興時代,思想和文化的啟蒙促使了遠航和移民,人文精神的變革間接促成技術革命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星際時代,如果恪守落葉歸根、土地為大的思想,終究會陪同地球一起衰老。何為家園?有人的地方才叫家園,而不應該限於任何一片土地,任何一片空氣。地球或許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新手村」,真正的文明史應是在那浩瀚的星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