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每個家庭都談發燒色變,尤其小朋友發燒讓家長憂心忡忡,究竟兒童發燒有哪些症狀呢?一旦高燒並且伴有咳嗽、寒顫,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王女士生活在郊區,離醫院有一定距離,在她的孩子5歲時,半夜發過一次高燒,當時孩子高燒燒至39度,她讓父親配合她,一起把把孩子的全身用溫水浸溼後的毛巾擦了一遍,隨後給孩子餵溫水,一個夜晚就在重複的擦拭身體、換水中度過。
第二天一早,他們就打了一輛計程車,前往縣醫院,醫生告訴父母,他們正確的處理方式幫助孩子很好的度過了最高燒的時期,高燒已經有所緩解,但病情依然嚴重,快速安排了孩子住院。
孩子出院後,醫生為家長總結出了當小孩在家發燒後的7種處理方法(4種該做,3種不該做):
該做:
以溫水洗澡,頸部、腋下可以用溼毛巾擦,以助散熱;飲用溫水補充水分(一般清水即可,電解質飲料跟適合腹瀉者);補充水分確保尿液清透;如手腳冰涼可穿著襪子保暖。不該做:
直接吹風、房間溼度過高「焗汗」以免小兒體溫上升,甚至中暑酒精抹身或「冷水浴」─酒精及冷水會令血管收縮,難以散熱發燒可以導致腦膜炎?
不少家長認為,持續發高燒可能會「燒壞腦子」,醫生解釋,所謂「燒壞腦子」只會在小兒感染腦膜炎後才會發生,即腦內發炎或受細菌感染,發燒只是其中一種症狀,還會出現呆滯及情緒暴躁,嚴重甚至會不斷抽筋、缺氧、腦細胞壞死等,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小兒發燒時嘔吐或抽搐,有可能是腦膜炎先兆,切勿掉以輕心。
疫情期間,小兒出現發燒,不要過於驚慌,目前也正處於春季流感多發季節,首先確認是否接觸過疑似或確診病例、查詢是否前往國疫情發生小區,再做出及時的判斷。
如果沒有感染的途徑,可自行使用醫生方法進行降溫,如果持續3天發燒症狀沒有緩解,或者伴隨著抽搐、昏迷、呼吸困難等其他症狀要儘快前往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