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析出下列的論斷是什麼論證方法嗎?
人終有一死。
某某也是人。
因此,某某也終有一死。
非常明顯,這段話是屬於演繹論證,因為在一個有效的演繹論證中,結論必須源於前提。
像是「千真萬確」「無可否認」「不容置疑」「自然而然」當類似這種詞語在前提中出現,我們就可以基本認定,該論段屬於演繹論證了。
演繹論段常常以三段論的形式出現,論證的過程中分為有效論證和無效論證,上面我們舉的例子就是有效論證,因為它的前提就是有效的。
很多無效論證並非意味著論證的過程是無效的,而是相應的前提出現了問題,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所有的男人都很高。
某某是一個男人。
因此,某某也很高。
如果能同時滿足論證形式有效和前提正確,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論證的邏輯沒有問題。
你知道嗎?亞瑟·柯南·道爾爵士創造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角色的時候,就是從他就讀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約瑟夫·貝爾教授身上得到的靈感。
福爾摩斯就是使用演繹論證的推理好手,很多時候,偵探和醫生都會進行對事物的篩查排除工作,只不過,一個是在排除線索,另外一個則是在排除病因。
我們在生活中會常常使用通過排除的方法,對不同方面的可能性進行逐一判斷,直至剩下最後一個的方法。這比基於數學和基於定義的兩種演繹論證要容易多了。
想要識破生活中的「假言」,就要對假言三段論有一定的了解。假言三段論有可以分成三種基本形式,分別是肯定前件式、否定後件式和連鎖論證。
肯定前件式的構成基本和有效演繹論證一樣,它的前提一定是正確的,通常肯定前件式會以「如果」開頭。
是否能成立時有效論證還要看三段論中的第二句,如果第二句是可以為第一句進行肯定,則論證有效為真言,如果第二句偏離的進行肯定的形式,那麼結論很有可能就是假言。
分析具體各種情況的例子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很多,再次就不一一贅述了。
有假言三段論就會有真言三段論,由於真言三段論的基本形式可以寫成256種標準形式,一一說明估計主播我都要累死了。
在此我們只作為推薦閱讀,這部分的內容在書中212頁-215頁之間。也希望書友們看了這部分內容可以在評論中多多分享。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是理性的人類本性最基本的表達。」
當人們決定應該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的時候,什麼是解決某一問題最合理或最公正的立場和決策時,就要用到道德推理。
一個人的道德價值包括無私、同情、寬容和公正。有道德價值觀就一定還有非道德價值觀。非道德價值觀具有目標導向性,是人們想要達成目的的方法,即獨立、威望、名氣、人氣和財富。
我們無法評論這兩種道德觀的好壞。因為人們之所以想要得到這些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論怎麼做,都是為了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快樂。
在道德推理中,良知和道德情操佔了很大的比重。良知是一種情感元素。它能夠促使人們基於「對和錯」的理解去行動。
道德情操是一些促使人在道德情境中保持警覺,並激發人們做正確事情的情感。
像是「助人為樂」「悲天憫人」「義憤填膺」等等行為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程度情緒影響,有的是快樂、有的也伴隨著憤慨。
道德推理的發展會隨著人的閱歷成長而產生變化。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道德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習俗階段、習俗階段和後習俗階段。
處於前習俗階段的人,他們的道德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處於這個水平的個體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時遵守道德,但是他們對待別人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成熟的表現。
習俗階段的人會向他人尋求道德的指導,對於該階段的人來說,得到他人的贊同和遵守同伴群體的準則尤為重要。
在道德的後習俗階段,人們能夠意識到社會習俗應該是合理的,道德的習俗應該建立在普遍的道德原則之上,而且還要考慮公平、同情和互相尊重。
不論是通過演繹論證等方法判斷「真言」「假言」,還會依據道德推理的發展判斷身邊人的情緒狀態。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因語言和道德造成的困擾。
完成了今天的晚讀,就完成了《獨立思考》這本書中從第一章到第九章,近250頁的篇幅的內容,在這期間我們學習了「理性和情緒」「語言與溝通」「謬誤與證據」「倫理與道德」等十餘個重點內容,讓大家對獨立思考需要的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最後一天的學習中,我們將帶著這些學習成果,走進具體的實例和社會現狀中。看如何用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看透消費文化和大眾傳媒對人們的影響,也看看獨立思考是怎麼讓含糊的想法變得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