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科學家連發兩篇《Nature》論文:石墨烯有望助力室溫超導實現...

2020-12-05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一般材料在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則幾乎沒有能量耗損,還能在每平方釐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然而,目前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Heike Kammerlingh Onnes 發現純的水銀樣品在低溫4.22-4.27K時電阻消失,接著又發現其他的一些金屬也有類似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現象。1913 年,Heike Kammerlingh Onnes 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丨Heike Kammerlingh Onnes

  然而,物理學家發現,大量單質和合金超導體的超導臨界溫度都很低。如此低的超導溫度意味著,實現超導應用必須依賴於昂貴的低溫液體——如液氦等來維持低溫環境。這導致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維持低溫的成本甚至遠遠超過了材料本身的價值。即使是「高溫」超導體也只存在於相對絕對零度的高溫:-140℃。也就是說,如果能在真正室溫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就能避開昂貴的冷卻費,徹底改變能量傳輸、醫療掃描儀和運輸等相關領域的現狀。

  如今距離 Heike Kammerlingh Onnes 發現超導現象已經過去了 107 年,人們仍在探索低壓、高溫下實現材料超導性的方法並將其用於生活中,這個目標也是應用物理界的最重大的使命之一。

  但這個目標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就在 3 月 5 日,《Nature》連刊兩文報導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重要研究:只要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魔法角度」疊加時,它們就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該發現很可能是數十年來尋找室溫超導體十分重要的一步。

  除了刊發相關的論文以外,《Nature》還發表了一篇評論此次重大突破的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

  圖丨曹原,1996年出生,籍貫四川成都,2010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是2014年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師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Pablo Jarillo-Herrero

  圖丨Pablo Jarillo-Herrero,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所獲的獎項包括西班牙皇家學會青年研究者獎(2007),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獎(2008),艾爾弗雷德斯隆獎學金(2009),戴維和露西帕卡德獎學金(2009)等

  根據論文,研究人員將兩層石墨烯在疊加並使其碳原子圖案偏移 1.1°的角度,最後得到的材料就能具有超導特性。儘管該系統仍需要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7度,但結果表明,它可能像已知的高溫超導體一樣導電,這已讓物理學家興奮不已。

  馬德裡材料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 Elena Bascones 認為,「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可能對理解高溫超導十分重要」。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Robert Laughlin說,「我們可以期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會有瘋狂的實驗活動來填補藍圖中缺失的部分」。

  此次研究的一大亮點在於,它意味著可以通過石墨烯超導來學習銅氧化物超導這類非常規超導的機理。不過,曹原在接受 DT 君專訪時稱,近期內並不打算直接參與銅氧化物的研究。

  「眾所周知,這個領域已經被研究了近 30 年並且仍在繼續,世界範圍內有大量的實驗室在研究銅氧化物。我們實驗室主要研究的是二維材料,在二維材料的製備和表徵方面有相當完備的技術和經驗,而在研究傳統材料方面還沒什麼經驗」,曹原對 DT 君表示。

  圖丨此次的三篇相關文章

  為什麼是石墨烯?

  通常而言,超導體大致有兩種類型的:常規的超導體,即其活動可以用超導的主流理論來解釋;非常規的超導體,即不能用主流理論解釋的。

  而根據 MIT 團隊的最新研究,石墨烯的超導行為屬於後者,並且與其他的非常規超導體——銅氧化物超導體的活動類似。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銅氧化物超導體。這類複雜的氧化銅材料在絕對零度以上133度時能夠導電,但銅氧化物超導體其潛在的機制仍然是個謎。Laughlin說:「這其中令人驚嘆的暗示便是,銅氧化物的超導性一直都很簡單,卻很難被正確地理解和計算。」

  可是,銅氧化物超導這類非常規超導是最有可能實現室溫超導的,目前已經實現零下140度左右實現超導,但銅氧化物超導的系統又很複雜,且實驗條件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力物力,所以很難進行有效的下一步研究。

  圖丨兩層石墨烯以1.1°的角度扭轉,得到的材料具有超導特性

  巧的是,此次這種層疊間有扭轉角度的石墨烯超導現象被發現了,至少目前測量的結果看起來和銅氧化物超導的現象是一致的。物理學家們推測,其背後的機理應該也是一致的。

  石墨烯一直是一種神奇的材料,具有令人驚訝的特性:這種由單層碳原子以六邊形延伸構成的片狀材料比鋼還強、比銅導電性還好。它在與其他材料接觸時,也曾表現出超導性,但這種行為可以用常規超導性來解釋。

  而且,石墨烯這種材料比較簡單,科學家已經對石墨烯研究得算比較透徹,目前石墨烯的不少相關研究正在聚焦如何大量製備穩定的優質的石墨烯。所以,利用石墨烯來研究非常規超導現象,可以有效加快科學家實現室溫超導的步伐。

  對此,馬德裡材料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 Elena Bascones 表示,基於石墨烯的器件比銅氧化物更容易研究,使得石墨烯成為探索超導電性的有用平臺。例如,為了探索銅氧化物超導性的根源,物理學家經常需要將材料置於極端磁場中。「調整」它們來探索不同的行為,這意味著大量實驗要進行和大量數據要處理。而使用石墨烯的話,物理學家則可以通過簡單地調整電場來獲得相同的結果。

  圖丨石墨烯是原子厚度的層狀二維碳材料,當兩層石墨烯以特定角度分層疊加時,可用作超導材料

  「超導魔法」

  在開展實驗時,曹原和他的導師 Pablo Jarillo-Herrero及其團隊並不是為了探究超導。相反,他們是為了探究雙層石墨烯的偏轉角度會如何影響石墨烯的性能。

  從理論上來講,他們只能猜測二維材料層之間的特定角度偏移可能會誘發電子穿過材料層,並以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交互,但不知道究竟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

  然而,曹原所在團隊很快就發現了雙層石墨烯一些意想不到的行為。

  圖丨石墨烯

  首先,石墨烯的導電率和其內攜帶電荷的顆粒密度的測量結果表明該結構已成為莫特絕緣體(Mott Insulator)——這種材料具有利用其所有成分來導電的特性,且顆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會阻止它們流動。

  接下來,他們利用一個小電場向系統中添加少量額外的電荷載體,使之成為超導體。在得到以上這些結果後,馬上就有資金資助他們團隊了。曹原的導師 Jarillo-Herrero 表示,「我們使用不同的設備都得到這些結果,並與合作者一起進行測量,這是我們團隊十分有自信的一點。」

  那麼,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效果是如何實現的呢?單層石墨烯在其電荷中性點處具有線性能量分散特性。當兩個對齊的石墨烯層疊時,由於層間跳躍引起的帶的雜化導致根據堆疊順序(AA或AB堆疊)對低能帶結構進行改變。

  如果存在額外的扭轉角,則由交替的 AA 和 AB 堆疊區域組成的新六邊形圖案摩爾紋(moiré pattern)出現且起到晶格調製的作用。超晶格電勢將帶結構摺疊成迷你布裡淵區(mini Brillouin zone MBZ), MBZ 中相鄰狄拉克錐體之間的雜化效果對電荷中性點處的費米速度有影響,該電荷中性點處的速度從106 m/s的典型值降低。不同扭轉角會決定不同的晶胞結構,即決定不同的狄拉克錐體之間的雜化效果。

  當費米速度下降到零的點所在的特殊角度,即「魔法角度」(magic angles),其中第一個角度約為1.1°,在這個扭轉角附近,能帶接近電中性,整個能帶帶寬的典型能量大小約為5-10 meV。

  實驗證明,這些能帶的平坦化帶來的結果是大的有效質量。而絕緣態又能理解為庫倫能量與量子動能之間較量的結果,帶來在半填充處產生絕緣狀態的效果,並且展示出與莫特類似的絕緣體行為一致的特性。根據不同的扭轉角度,所需的摻雜濃度來達到莫特類似的絕緣體狀態也不一樣。

  如上文提到的,非常規超導體(如銅氧化物)的特徵是存在與超導性非常接近的絕緣狀態。當研究人員繪製了相圖來描述材料的電子密度與溫度的關係時,他們發現了與銅氧化物超導體相似的相圖結果。對此,Jarillo-Herrero 表示,這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雙層石墨烯與銅氧化物的超導機制可能是一樣的。

  圖丨此次的石墨烯電子結構

  最後,儘管石墨烯目前也能在非常低的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但對比常規超導體而言,在相同溫度下實現超導時,石墨烯只需傳統超導材料電子密度的萬分之一。

  此外,常規超導體材料的超導特性的實現依賴於成對電子的穩定導電,而石墨烯中可用的電子數量很少,若其中的電子能夠以某種方式使得電子配對的話,這說明該種方式的相互作用應該比常規超導體的要強得多。

  導電性疑惑

  然而,關於此次研究,一些物理學家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巴黎高等工業物理和化學高級研究所的物理學家 Kamran Behnia 表示,他目前還不相信曹原他們可以確切宣布觀測到莫特絕緣體的狀態,儘管該團隊的發現已經表明石墨烯是一種超導體,並且很可能是個非常規超導體。

  而且,物理學家還不能確定地說,銅氧化物和雙層石墨烯超導體的超導機制是完全相同的。那麼,如果最後實驗證明二者的機制不一樣,那此次實驗的研究意義如何體現?

  對於這個問題,曹原對我們的回答是:「在文章中我們比較了旋轉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態中的轉變溫度和載流子濃度的關係,發現旋轉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配對強度甚至比銅氧化物、重費密子等非常規超導體更大,更接近於BEC-BCS轉變線(和近年非常火熱的部分鐵基超導相近)。所以即使它的超導機理和銅氧化物不同,研究為什麼在看似如此簡單的石墨烯系統中會存在這樣強的超導配對也是在理論上非常有意思、獨特的。」

  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Robert Laughlin 則認為,「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在銅氧化物超導體中出現的所有行為都會發生在石墨烯超導體中,所以新的相關實驗需要開展,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物理學家們已經在黑暗中徘徊了30年,試圖解開銅氧化物超導的秘密,我們許多人認為,燈才剛剛打開。」

相關焦點

  • 留美中國21歲博士實現石墨烯超導重大突破!或引發全球新材料革命
    2018年3月5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主刊在其網站連發兩篇長文,對美國麻省(MIT)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有關石墨烯超導的最新成果予以報導。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重磅級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為來自中國的21歲博士生曹原。出生於四川的曹原年僅14歲即以669分的成績考入聲名赫赫的中科大少年班學院。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重磅文章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曹原。曹原本科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博士生今年年僅21歲。   跳轉閱讀   重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Nature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因為這兩篇論文巨大的影響力,Nature雜誌發布的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時年僅22歲的中國學者曹原位居榜首,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不過中科大除了這些偽天才外,真正的天才也很多,比如這個張亞勤,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先後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中國董事長、和微軟移動全球副總裁。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院士是27歲在《自然》上發表第一篇論文的,中國結構生物學領軍人物施一公是32歲時在上面發表第一篇文章的。《Nature》上連發兩篇文章,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來不及排版就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曹原在《自然》再連發兩篇論文:具體是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
    最近人們在熱議,我國赴美留學生、年僅24歲的曹原,早在2018年22歲的他就連續兩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四篇,最近同一天又在《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曹原具體是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重大意義?下面就他的成就及其意義做最簡要的介紹。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再發2篇Nature,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當地時間5月6日,24歲少年天才曹原又實現《Nature》兩連發,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雙發《Nature》。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兩篇論文「驚」世界
    他在全球頂級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連發兩篇論文,因其發現了使石墨烯能夠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的方法,破解了困擾物理學界107年的世界難題。科學界認為,曹原的這一發現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該方法將會使能源的使用和運輸更為有效。就在上周,《自然》期刊在線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22歲的曹原位居榜首,《自然》不惜溢美之詞,稱其為「石墨烯駕馭者」。
  • 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天才少年曹原能否衝擊諾貝爾獎
    Nature2018年3月5日,《自然》雜誌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為年僅22歲的博士生曹原。文章還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自然》連刊兩文報導。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這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這份雜誌將曹原稱作是「石墨烯的駕馭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天才少年再現壯舉,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曹原有多牛
    Nature2018年3月5日,《自然》雜誌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為年僅22歲的博士生曹原。文章還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自然》連刊兩文報導。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這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這份雜誌將曹原稱作是「石墨烯的駕馭者」。
  • 14歲進中科大、19歲到麻省理工讀博,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論文
    他曾是一個神童,僅用3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課程,求學期間,便展現出了不凡的天賦, 更受到了學校的精心培養,22歲便榮登《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被國際學術界關注。曹原2018年因發表了2篇關於石墨烯材料的重磅論文一舉成名,轟動了國際學術界,為人類的超導研究帶來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全新電學性能的探索和工程化提供了理論依據,還為凝聚態物理學的開闢了一塊新領域,引起無數科學家展開這方面的探索研究,這一重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曹原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天才少年」。
  • 當魔角石墨烯遇到量子力學,高溫超導!
    兩年前,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年曹原等人展示了如何將兩張彼此疊置並以直角扭曲的薄片變成超導材料,從而使材料失去其電阻率,當時《Nature》雜誌來不及排版就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中科大少年班校友Nature連發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