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天氣非常炎熱,2017年哪天入伏?2017三伏時間從幾月幾號到幾月幾號?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入伏的內容,歡迎大家的閱讀!
2017年哪天入伏?2017三伏時間從幾月幾號到幾月幾號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三伏時間表:
一伏(初伏) 7月12(庚子日) 7月21
二伏(中伏) 7月22(庚戌日) 8月10
三伏(末伏) 8月11(庚午日) 8月20
伏天時間算法: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入伏哪些習俗?
頭伏
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麵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裡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云:「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吃餃子歷史之悠久。
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
二伏
二伏天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製作簡捷又順口的麵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麵條叫「湯餅」和「不託」。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託」之語,麵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後發展而成。
古時做麵湯時,用一隻手託著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往鍋裡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麵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麵。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麵杖和刀,不再用手託著做了,所以此時麵條也叫「不託」。北宋時期已製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麵」,待到明清時麵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製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麵以及白面玉米面兩樣麵條等多種。
伏天吃麵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為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麵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麵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麵的原因吧。
三伏
三伏天時節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後,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為家人烙餅了。
餅在古時是穀物、麵粉製成的食品統稱。至唐宋代後,餅才開始成為以麵粉製成的圓形麵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
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裡不錯的清爽美味。
三伏天的食俗,雖沒大魚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卻是因時宜人的節令食品,很值得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