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治出家的詩你們都看過了吧,順治皇帝那個也很好,我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那是順治的,這個是給你們的師兄弟的,你們師兄弟叫朱元璋,後來去做皇帝了。
(順治皇帝)
2、朱元璋兒子早死掉,第二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那麼照規矩把皇帝位置要給孫子,這個孫子歪頭子,朱元璋太太又死了,和尚做了皇帝以後,這個孫子將來做皇帝,這個頭歪的,每次和孫子一起吃飯他就吃了一半生氣了,筷子一放,看看孫子:你將來怎麼做皇帝呢。歪個頭的皇帝,也很難,不過孫子很好,所以歷史都是因果報應,所以最後他還要還這個做和尚的帳,所以到了滿清入關,最後崇禎自己上吊了,朱家的人最後一個女兒砍了一個膀子,還是要去做尼姑。江蘇有個太陽教,現在還留不留?實際上是朱元璋的那個後代公主,滿清來了以後出家了,做比丘尼,創立這個教叫太陽教,實際上,太陽就是明啦,保持明朝的意思,大家不知道,所以江浙一帶信太陽教的人蠻多的,其實也是佛教。
(朱元璋)
3、朱元璋死了以後,這個孫子做皇帝,第二個兒子後來做皇帝就是永樂,封在北京為燕王,燕王,飛燕那個燕。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他的軍師是劉伯溫,我們浙江青田人,溫州青田,如果拿溫州人來說,吹牛,溫州人不錯的,因為青田元朝、宋朝歸溫州。在南京修好這個城牆,城牆修得很高,本來修的很大,後來問了劉基、劉伯溫,劉伯溫就把它改小一點,修好了,跟劉伯溫到城牆來看,驗收工程。他說,你看,我這個城池做首都,明朝朱元璋的首都還不在北京,在南京,這個總不怕吧,沒有什麼敵人可以打得進來。那個劉伯溫講,好啊不壞,這個很偉大很高,除非燕子才飛的過來。已經警告了他,預言不懂,燕王造反,推翻了這個侄子(建文惠帝)自己當皇帝。不會,不會,除非燕子才飛的來。那我的後代皇帝做到多少。陛下,你放心,萬子萬孫,到了萬曆孫子崇禎就亡掉了,萬子萬孫,這是講預言的這一套。
i
(建文惠帝)
4、後來朱元璋一死,兒子永樂在北京有個軍師,所以明朝一代一路跟和尚脫不開關係,他每個皇子封到外面做王的時候,總是派幾個和尚跟他一路,要他懂佛法,因為朱元璋曉得佛學佛法偉大。派到北京這位和尚一下記不得,俗名叫姚廣孝,他的法名叫道衍吧,姚廣孝是和尚,姚廣孝為明朝第二代軍師,又是山中宰相,威風很大。永樂要造反要推翻侄子的政權,自己要做皇帝,姚廣孝做軍師了,所以永樂由北京打到南京了,要趕這個侄子下來。
(姚廣孝)
5、朱元璋死的時候就吩咐這個侄子:你,我死了以後碰到有萬分為難、不得了的事。他給他指一個地方,地下道,你向這裡走就行了。所以永樂進軍,打到南京到宮裡搜查這個侄子,這個皇帝要抓走了。這個時候沒有辦法,他帶了三、四個大臣,五、六個就下地下室,在地下室裡走啊……逃啊,有一個小房間,門鎖著,趕快把鎖扭轉,打開一看什麼都沒有,裡頭有個箱子。馬上打開箱子一看,三套和尚衣,剃頭刀、念佛珠,和尚這一套統統有了,三套。朱元璋跟劉伯溫弄好了已經算定,他要去出家,已經算定他會如此,趕快剃頭,換上和尚衣,再把地下室還有一個小門打開,一打開了就是江邊,南京,江邊有一隻小船一個道士,在那裡等到。陛下,下船吧。出家了,逃掉了。只有三套,所以當時這些忠臣,他的忠臣跟到他的只有兩個出家,其他兩個沒有和尚衣了,後來還是從這個後門逃出來,做道士了,和尚、道士都有。所以永樂派他的太監鄭和下南洋,鄭和三下南洋,那個時候沒有輪船,所以從福建出海三下南洋一直到蘇門答臘,就是現在的印尼,印尼都去過,菲律賓、印尼一直到馬來西亞這一帶都去過。我們歷史上只曉得鄭和下南洋開闢航線,航海的,實際上他叫鄭和去搜查這個侄子皇帝究竟逃到哪裡,他們斷定逃到海外去了,並不一定非殺他不可,一定要知道一個下落,所以鄭和三下南洋就是這樣一回事,這些歷史上,光讀表面的歷史有時候搞不清楚的,都有內幕的。
6、那麼這位小皇帝後來當和尚躲在哪裡呢?躲在雲南,始終沒有暴露。永樂死了,離開宮裡頭幾十年,四十多年,他也老了,後來等於是他的兄弟輩孫子當了皇帝,他要回宮了想回來。這個人老了,第八阿賴耶識習氣又來了,最親天下事,老遇故鄉人。和尚後來回宮,沒有人認識,這個新皇帝就是要殺人,冒充朱元璋的孫子是前朝的皇帝,那還得了。不過還不隨便殺,結果找了宮裡頭,只有一個老太監年輕跟過他的,出來認,是的,就是他,他就是皇帝,老太監跪下來哭了,就是他。後來,還是在宮裡頭另外給他修了一個廟子、修個佛殿,養在宮裡。
7、他回來了,他的詩文很好,有人寫他的一首詞,記不得是誰寫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窮途,漠漠平林,滾滾長江」,全國都走過了,「似這般寒雲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悽風帶怨長」,回來一看,「雄成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就是這樣一首。所以你們問這個,這個位置不好坐啦,你們哪一位來好不好,講一句,後面要追蹤,這個很難辦,講不出來就冒充不了,所以有人喜歡,大概這個人就寫個條子給我,好在我還記得起來,像這些都是童子功,這首詞,大概,我想想,幾歲看的背來,十歲左右,十歲多一點,十一、二歲記不得了。因為很喜歡,所以我也應該當和尚,很喜歡,「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