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全世界航空運輸業發展起點,而引爆這一行業無限發展動力的還是當時名不經傳的波音公司,憑藉創始人威廉-波音犀利的戰略眼光,波音公司於1930年集中精力研發自己的全金屬客機,並於1933年2月實現首飛,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波音247型雙發活塞式客機——世界上第一種全金屬客機,其商載能力10座,航程700km,為了吸引客流,客艙內首次配置了空中乘務員,因此,這一機型的推出讓苦於尋找盈利增長點的航空公司看到了希望,紛紛下達了訂購單。
波音公司第一種全金屬客機——波音247型雙發小型客機
不過就在美國報業的掌聲和鮮花都送給波音公司的同時,另一家美國航空製造商——道格拉斯公司,雖然步伐比波音公司慢了半拍,卻也在1933年7月推出了自己的全金屬客機產品——DC-1型,商載能力12座,巡航速度達到300km/h,航程則超越波音247一倍有餘,達到驚人的1600km,可謂是後來者居上。由於當時波音公司自身總裝車間產量只能保證年產60架波音247型客機,無法充分供應全美市場,因此,道格拉斯公司憑藉自身的生產規模優勢斬獲了上百架的商業訂單,可謂是後浪超越了前浪。不過也由此開始,道格拉斯公司就與波音公司積下了長達六十年的商業積怨。
道格拉斯公司第一款客機產品——DC-1型雙發活塞式小型客機
不過這種結怨,當時的道格拉斯公司可能並不會意識到,因為他們在DC-1取得成功基礎上還在忙著不斷的改進,於1935年推出加長版的DC-2型,商載能力從12座提升到14座,航程提高到1700km;以及超級加長版——DC-3型,商載能力從14座進一步提高到30座,航程提升到2600km,從美國東海岸飛往西海岸只需要在中部城市經停一次就可以實現,並且客艙全程提供臥鋪席位,憑藉這一超級舒適的性能,讓道格拉斯DC-3型客機成為當時全美國來自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客機產品。
道格拉斯公司最經典的活塞客機產品——DC-3型客機
讓道格拉斯公司喜出望外的是,美國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前身)對DC-3客機也產生了濃厚興趣,下達了軍用訂單並將其命名為C-47型運輸機,從而開創了道格拉斯公司同時經營軍用和民用飛機的新時代。接下來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給整個美國航空製造業帶來了超級充沛的軍用訂單,其中DC-3型飛機在整個二戰期間累計產量達到驚人的13000架,成為全球製造數量最多的飛機(沒有之一),可以說,在那個年代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一定能夠看到DC-3的身影。
抗戰期間飛越駝峰航線的飛虎隊C-47型運輸機
戰爭需求的刺激著實讓道格拉斯公司數錢數到手抽筋,不過也讓道格拉斯在公司戰略上形成一個錯誤的慣性思維——總想著用一種機型把美國航空公司的錢和美國軍隊的錢都賺到,而且這一慣性延續了四十年之久,對道格拉斯的影響極為深刻。在DC-3機型大賣特賣的基礎上,道格拉斯公司陸續推出了DC-4型、DC-5型、DC-6型和DC-7型四種型號產品。
道格拉斯公司第一種四發客機——DC-4型四發活塞式客機
DC-4、DC-6和DC-7三個型號為四發活塞動力中程客機,外形布局極其類似,相當於一個系列範疇內的基本型、加長型和加長增程型三個細分子型號,其中DC-4型商載能力44座,航程4500km; DC-6型商載能力54座,航程5000km,巡航速度500km/h;DC-7型商載能力64-105座,速度650km/h,航程8000-9500km。而DC-5型則屬於DC-1/2/3型系列中的補充版本,商載能力只有16-22座,航程2500km。
道格拉斯公司產量最低的機型——DC-5型小型客機
這四種機型除了DC-5型銷量只有區區5架之外,其他三種的銷售業績還是不錯的,DC-4型推出時間是1942年,軍用版本銷售達到1100餘架,民用版本只有70多架;DC-6型推出時間是戰後的1946年,累計銷量達到700餘架;DC-7型的推出時間1953年,產量只有300多架。
也就說從二戰結束之後的十年時間裡,道格拉斯公司的客機銷量呈現出一種高速下滑的態勢,在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明一暗的兩個重要的行業趨勢:第一個,二戰結束之後大量軍事裝備剩餘物質開始湧向民用領域,尤其是大量的軍用運輸機,這就導致了民航產業界對新型飛機的需求還需要時間孵化;第二個,五十年代噴氣式動力已經開始進入到民航客機領域,相比於傳統的活塞式螺旋槳動力模式,噴氣式客機具有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舒適度,是未來民航客機的發展方向。而曾經在活塞式動力時代取得傲人業績的道格拉斯公司對此趨勢的反應過於保守,從而讓昔日對手波音公司成功進行了一次彎道超車。1958年波音公司率先向市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四發噴氣式客機——波音707,商載120-190座,航程6000km,飛行速度達到970km/h,綜合性能完全壓倒當時美國國內其他公司的產品,正因為如此,波音707推向市場之後大受歡迎,累計銷量達到1100多架。
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曾經使用的波音707機型
道格拉斯公司對於噴氣式客機市場的反應比波音公司慢了整整八年時間,直到1967年才正式向民航市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噴氣式客機——DC-8型四發噴氣式客機,這款型號擁有DC-8-10/20/30/40/50/60/70/80等相當繁多的子型號,商載能力180座,航程7400km,雖然性能要比波音707要強一些,但是抵擋不住波音公司的先發優勢威力,DC-8型客機截止到1972年停產時,累計銷售量只有500多架,不及波音707業績的一半。
道格拉斯公司DC-8型四發噴氣式中程窄體客機
雖然在四發噴氣式客機市場被波音公司超越,但是在道格拉斯公司曾經最為擅長的小型客機領域卻保持住自己的優勢地位,1965年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DC-9型雙發噴氣式客機,採用獨特的尾部吊掛發動機方式+T型尾翼的總體布局風格,擁有DC-9-10/30/40/50等四個子型號,商載能力保持在80-140座之間,航程3000km。
美國西北航空訂購的DC-9型客機
但是道格拉斯DC-9的先發優勢並未如預期那樣壓倒波音公司,反而被波音公司於1967年推出的波音737機型反超,後者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0000架,而DC-9累計銷量不到1000架。在噴氣式客機製造業市場受到挫折之後的道格拉斯公司飽受資本壓力,無奈之下與美國另一家有著相同遭遇的航空製造商麥克唐納公司開始抱團取暖,合併成為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也就是日後的麥道公司。
新成立的麥道公司可謂是幹氣沖天,於1970年向波音公司發起了新一輪的行業內競賽,推出了自己的中遠程寬體客機——DC-10和MD-11型,相當於基本型和加長型兩種型號,採用雙通道客艙設計,商載能力250-380座,航程能力在6000-12000km,不過發動機布局卻是三發設計,除了機翼下方各吊掛一臺渦扇發動機之外,在垂尾根部額外配置了一臺發動機,看來的確是走出了一條麥道風格的寬體客機路線。
麥道公司DC-10三發中遠程寬體客機
但是波音公司卻是繼續沿用了波音707的四發動力模式,推出了波音747這款四發大型飛機,商載能力達到360-460座,航程達到9000-15000km,綜合性能要好於DC-10/MD-11。因此在國際遠程航線上,波音747更適用,累計銷售量達到1500餘架。而麥道公司的第一個客機作品MD-11銷售量沒有突破500架,而且大部分產品都是流落到航空貨運市場,堪稱是遠程貨機的典範作品,讓麥道公司欲哭無淚。
美國聯邦快遞公司訂購的MD-11型全貨機
在中遠程寬體客機領域屢屢受挫,再加上在美國國防部ATF、JSF兩大四代機項目競標中失敗,導致麥道公司經營日趨緊張,為此八十年代的麥道公司全面收縮戰線,轉而專攻於中近程窄體客機領域,並推出了自己的最後一個經典型號產品——MD-80系列客機。MD-80採用DC-9的尾吊發動機布局風格,擁有MD-81/82/83/85/90等諸多子型號,全系列機型商載能力在140-170座之間,航程5000-8000km,基本性能和同期的第二代波音737非常接近。全球航空公司對於這款機型還是比較認可的,訂購量達到1200餘架,是麥道公司及其前身道格拉斯公司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產銷量突破1000架大關的飛機產品。
麥道公司MD-83雙發中近程窄體客機
在這樣的業績面前,麥道公司打算乘勝追擊以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時期,麥道公司為了開拓中國市場,拿出MD-82機型聯合上海飛機製造廠搞起了合資公司,應該說這個項目進行的還是相當順利和成功的,從1986-1994年的時間裡上海麥道聯合工廠累計交付了25架MD-82客機,全部投入到國內商業航線上運營,質量還是可靠的。
麥道上海工廠下線的MD-82型客機
對於中國市場的積極反應,麥道公司信心飽滿,計劃從1994年之後把新型的MD-90客機投放到上海工廠進行組裝,並且一次性就下達40架的生產任務,可惜區區一個MD-80客機產品的商業利潤體量實在是太小,不足以支撐起龐大的麥道公司數萬名員工的日常開支。麥道公司及其前身道格拉斯公司在噴氣式客機領域屢次反應遲鈍,並一再選擇了錯誤的技術發展路線,導致被波音公司彎道超車,從1960年到1990年的三十多年裡,整體上始終處於不斷追趕波音公司的境地之中,時間一長,就容易疲勞和懈怠了。終於在1997年被昔日對手波音公司兼併,麥道公司旗下大部分民用機型全部被放棄,唯獨保留著MD-95型,並被波音公司重新賦予波音717的型號代碼。
麥道公司最後的機型——MD-95型雙發噴氣式窄體客機
而曾被麥道公司看好的上海工廠項目,在1997年之後只生產了2架MD-90客機之後,新主人波音公司就關閉了MD-90的生產線,全面終止與上海的合作項目。
九十年代上海組裝生產的MD-90客機,交付給南方航空公司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從航空製造業商業史角度來看是一家充滿悲情色彩的航空製造商,曾經在活塞動力時代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商業神話,但是在噴氣式技術時代到來的五十年代,卻一再犯錯,最終從領頭羊淪落成追趕者,從追趕者變成了獵物。可見在飛機製造業領域中戰略方向的選擇何等重要,選對了就可以保持業績長青或者彎道超車;如果選錯了,麥道就是最好的案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點無論是對於行業新手還是行業大佬都是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