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甜野男孩丁真使四川成為萬千驢友的目的地,一杯茶顏悅色奶茶讓長沙成為萬千群眾的打卡地,一間點都德茶樓則是萬千國人體會到「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的粵式悠閒。
一個網紅一座城,似乎是網紅經濟迅猛發展的必然結果。天下誰人不識粵式茶樓,而網紅茶樓更是助推粵式茶樓的進一步「出圈」,為粵式茶樓文化帶來了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宣傳推廣。
隨著茶樓的網紅化,粵式茶樓文化卻逐漸被具象化為一個個的品牌。點都德爆紅後,好像只要談起粵式茶樓,大部分遊客都會下意識蹦出「點都德」的招牌。
可是,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卻無法輕易苟同這種以一個品牌代表一種廣東茶樓文化的方式。
走向全國的網紅茶樓究竟是代表了粵式茶樓,還是使粵式茶樓被代表了呢?
今年8月,點都德在成都開了西南首店,無辣不歡的巴蜀人民也折服在粵式點心下,開店10分鐘排隊人數就突破200桌。
短短6年內,點都德便在全國開了47家分店。在小紅書上,輸入廣州早茶,滿屏儘是點都德打卡的推文。
在關於點都德的討論上,褒貶意見各不相同。有的人覺得點都德裝修好看,口味不錯,還宣傳了茶樓文化。有人卻覺得點都德的中央廚房製作方式有違粵菜講求新鮮的原則。
在某種程度上看,裂變式的擴張速度、「廣州早茶必打卡的老字號」的宣傳口號,都讓部分人覺得 「點都德」的發展路徑與網紅店有點相似。
點都德是否是老字號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有人覺得僅憑官網中幾張舊茶壺和口述歷史難以讓眾人信服其真實性。
有自己友發現點都德不在商務部業務平臺的中華老字號名錄之列,亦沒找到「廣州老字號」的詳細名單(已致電廣州老字號協會查詢完整名單,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而點都德可查的較為官方的稱號是「2018年廣州手信認定名錄」。
根據《廣州老字號認定辦法》文件指出:認定「廣州老字號」的企業必須是品牌創立50年或以上。
而「點都德」這個品牌是從2014年才開始註冊和運營的,到今年也不過是短短6年的歷史。
如果按照這個規定來看,成立時間不足50年的點都德並不能稱得上是「老字號」,因此有部分人質疑這個「廣州老字號」的判斷標準和認定流程似乎並不嚴謹。
點都德的老字號之爭眾說紛紜,在尚未爭出個結論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就在不知不覺間讓點都德有了「老字號」稱號。
因此對於點都德,大部分廣州人都會留下不置可否的評論。
對於老廣來說,並不是簡簡單單冠以「老字號」就能獲得地道茶樓的認證。
粵式茶樓之於「老廣」,稱作是信仰也不為過。因為對於廣州人來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飲早茶這件事,很重要。
無論是2018年颱風山竹侵襲、暴雨淹城,廣州人也照樣在「水浸」茶樓淡定飲茶;
無論是2019年男子持刀闖入茶樓,廣州人在合力制服歹徒後依然相安無事飲茶;
無論是2020年因疫情在家裡蹲多久,廣州人解禁後第一件事就是奔赴茶樓。
從工人歇腳的「二釐館」到商人洽談的「茶居」再到文人消閒的「茶樓」,粵式茶樓的發展縱貫古今,橫貫政經文。
問位點茶、茶水涮碗、揭蓋續水、行扣茶禮、睇數埋單,是獨特的粵式飲茶禮儀。
粵劇茶座、「撚雀」、推車仔、茶博士、點心卡,是特有的粵式茶樓發展產物。
叉燒包、蝦餃、幹蒸燒賣、蛋撻,是揚名天下的粵式茶樓「四大天王」
民以食為天,是刻在老廣骨子裡的務實基因。沒有什麼事情一頓早茶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頓。
一盅兩件,偷得浮生半日閒。「嘆茶」一個「嘆」凝聚了廣州人闊達的價值觀,「茶薄人情厚」更反映出廣州人和氣生財的性格。
新時代下,求新求快求異的消費趨勢將粵式茶樓劃分為新舊兩派——
堅守傳統飲茶文化舊派茶樓,如陶陶居、廣州酒家、泮溪酒家等,始終穩居在老廣的心水茶樓的榜首。
以創意為賣點的新派茶樓,如點都德、小黃鴨茶樓等,迅速搶佔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走出廣州的點都德之所以會受到其他地域的喜愛和追捧,其根源還是在於其代表的特色粵式文化。
對於旅遊性質的體驗式茶樓消費需求,網紅茶樓能夠精準地滿足遊客「到此一遊」的心理。
特色的樓面裝修是紀念照的最好背景,精美的點心擺盤是視覺的最好嘗鮮。
畢竟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遊客需要一間知名度高的茶樓來迅速了解茶樓文化、了解廣州。
點心是否好吃或正宗,對不同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浮標,沒有絕對的標準。茶樓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本來就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簡單的飲茶體驗來感知。
品牌故事和特色的店面裝修是具體可感的,食客通過提煉的文化元素能更快地認知廣州的茶樓文化。
點都德的成功之處在於將茶樓文化轉化為餐飲品牌,通過標誌性的餐飲環境和風格化的餐飲印象,使食客在單次消費中就能即刻植入茶樓文化。
現代餐飲經營重點逐漸向塑造品牌傾斜,更側重於品牌形象和空間裝飾設計。所以,新派茶樓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創新點心的樣式、如何提供別致的餐飲環境上。
精美的裝飾意味著較高的資金投入,研製帶有傳播性的點心意味著成倍的時間投入。關注點更多放在如何吸引顧客而不是食品質量上,就很容易顧此失彼。
做了80年的點心了的粵點泰鬥陳勳認為,上茶樓的重點不是品茶,而是吃茶點。
消費者需求不一樣則點心原料也會不一樣,陳勳以蝦餃的做法為例解釋道:「以前的做法分為『實餡』和『散餡』,實的就是所謂『百花餡』,散的就是指肉餡不用完整的一隻蝦,而用剁碎的蝦肉,包裹的時候蝦餃皮上有幾個摺痕也是有規定的。但是現在的消費者就喜歡裡面包著整隻蝦的蝦餃,賣相好看。」
舊派茶雖有首屈一指的出品和濃厚的傳統茶樓文化,卻因古板簡單的裝修風格而流失新客;
新派茶樓雖有新潮的餐飲環境和點心樣式,卻因忽略出品的質量和傳統的飲茶儀式感而難成正統。
粵式茶樓走到了發展的轉折點,新消費需求和傳統茶樓文化的調和是必不可少的。
茶樓作為公共生活空間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市民生活城市文化的重要表徵。
茶樓的流變實際上揭示出社會變遷與地方文化之間的微妙較量,茶樓因食客而變,食客也因茶樓而變,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牽連。
手機下單方便快捷,卻減少了夥計和食客的互動;中央廚房雖能下單即食,但口味始終不敵現買現做;那些暗號式禮儀直接用語言代替雖然能通用於天南海北,但總覺得少了點彼此之間的心照不宣。
其實廣州人並非執著於條條框框,也不是過分講究規矩,只是珍惜飲茶背後的那份儀式感,那份厚重的文化沉澱。
有人覺得新派茶樓不正宗,實際是對傳統茶樓文化的珍惜,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有人覺得新派茶樓對茶樓文化有一定的宣傳作用,實際也是對發揚廣州文化的渴望。
不過,廣州人也好,外地人也好,飲茶的目的都非常單純。不過只為一籠「啱心水」的點心,一杯回甘的茶,一桌可談天說地的老友,一段閒逸輕鬆的時光。
觀今憶昔,不難發現茶樓文化的發展,都孕育於一間間「畀心機做嘢」茶樓和一個個「用心嘆」的食客良性互動中。「嘆茶」重在「嘆」,不管是新派還是舊派,關鍵在於食客能樂在其中。
年年歲歲茶相似,歲歲年年的茶樓卻不盡相同。晚清到21世紀茶樓不斷輪換新風貌的茶樓歷史向我們證明:
茶樓背後的文化烙印不會被新出現的形式而磨滅,反而都在新時尚中塑造出不同年代的粵式茶樓。
保持經典和改革創新並不是二選一的命題,包容、開放的廣州始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前進。既與時俱進亦兼顧文化傳承責任的新時代茶樓,勢必將賦予廣州別樣的文化。
各位自己友
你為什麼喜歡飲茶?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