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明顯衝擊,企業面臨流動資金困難等嚴峻挑戰,記者9月24日探訪中關村豐臺園獲悉,該園區今年提前啟動了「創新十二條」政策兌現工作,第一批支持資金已於5月底發放完畢,180餘家園區企業獲得了2.1億元的政策支持資金。
自主研發測溫儀每分鐘可測300人,園區高精尖企業已成規模
在位於中關村豐臺園的華夏幸福創新中心一層,一臺AI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對進出大廈的人員進行無接觸式測溫。疫情以來,以AI技術為依託的紅外測溫儀以及其他智能化解決方案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紅外測溫儀的研發企業——北京久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裴中陽介紹,這臺測溫儀每分鐘可以檢測300人次,保證人員無接觸式高效通行,測溫精度達到0.2℃,並可實現疑似體溫異常實時彈窗報警。據了解,該公司專業從事AI及深度學習算法研究,全球首創了雷射和計算機視覺的智能融合技術。
在豐臺園另一入駐企業——北京英視睿達科技有限公司樓下,記者看到了空氣品質微型監測設備,其核心部件傳感器是企業的自主研發產品。
通過微型設備就能實現對空氣品質的監測,得益於企業創新研發的「頂天立地」的「地球大數據」產品體系。英視睿達首席科學家田啟明介紹,該體系將多元衛星遙感數據、高密度傳感器網絡和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無縫連接,主要應用於城市精細化智能管理和高端企業數字服務,疫情以來備受關注的新基建也是他們的主戰場。
這樣的自主創新企業在豐臺園已形成規模。目前,豐臺園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15家,上市公司28家,國家和市級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家,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1家,聚集了豐臺區90%以上的高質量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此外,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級孵化器、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創新指標位居示範區前列。
同時,豐臺園已形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作為全市軌道交通產業的唯一承載區,豐臺聚集了包括中國中鐵、中國通號等在內的143家軌道交通企業,連續五年實現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總收入超千億元。
政府企業同坐一桌,一場「晚餐會」解企業之難
「環境氛圍與產業合作是我們選址的重要標準。」談及選址豐臺園的初衷,裴中陽認為,這裡的創新氛圍和發展生態極具吸引力。
中關村豐臺園工委委員、管委副主任許淵源表示,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同時也是中關村最早的「一區三園」之一,豐臺園一直將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良好產業生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比如,豐臺園搭建了重點企業「晚餐會」,政府主要領導、委辦局負責人與企業負責人同坐一桌,用一頓晚飯的時間近距離交流,解決企業實際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豐臺園還在探索「企業商會」,將不同所有制企業連結到一起,推動區域內央企、國企、民企間的合作交流。未來還將按照頭部支柱企業、高成長企業、創新性企業等類型對企業進行精準畫像,實現服務的精準化。
豐臺園於2018年底發布的「創新十二條」(《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支持高精尖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措施》)也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許淵源說,「考慮到疫情帶來的企業流動資金困難問題,豐臺園提前啟動了政策兌現工作,第一批支持資金已於5月底發放完畢,180餘家園區企業獲得了2.1億元的政策支持資金」 。
他表示,中關村豐臺園將瞄準核心技術和主攻方向,加大研發力度,依託特色產業集聚優勢,持續提升自主化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並在新一輪發展中積蓄力量、佔據主動。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