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淄博5月17日訊(記者 亓超 通訊員 孫晨)5月17日,在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山東博物館與博山區籤訂合作協議。今後,山東博物館將發揮其在社會宣傳教育、文旅宣傳交流、文物保護展示等方面的優勢條件,為博山區文化旅遊資源搭建展示交流平臺,實現山東博物館與博山區文化旅遊資源社會共享。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區政協主席劉承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成文、博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高健、區政府副區長李林、區政協副主席張新清、博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夏豔華,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籤約儀式。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致辭
鄭同修在致辭中表示,由山東博物館和博山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自2019年9月開展以來,截至目前累計接待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次展覽不僅僅是博山琉璃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山東博物館與地方政府進行友好合作的一次嘗試。他充分肯定了博山琉璃在全國的代表性地位,他說山東博物館利用在全國範圍內較有影響力的文化知識殿堂作為平臺,來展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在省博歷史上微乎極少,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東博物館希望能夠為各級地方政府、各級區域提供展示的平臺。博山琉璃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近現代工藝文化的載體,如何古為今用、讓傳統技藝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作用是我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他代表山東博物館歡迎與博山區人民政府開展廣泛而長久的合作,願為博山經濟社會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同時感謝三位琉璃藝術大師向山東博物館捐贈作品,山東博物館將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展示展覽。
博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主任高健致辭
高健在致辭中代表博山區人民政府就博山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對山東博物館關心支持博山文化旅遊工作表示感謝。他說,博山是一座為琉璃而生的城市,素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的美譽,在山東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自2019年國慶前夕開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山東博物館為弘揚發展博山陶琉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平臺,也進一步提升了博山琉璃文化的品牌知名度。本次合作協議的籤訂,是山東博物館與地方政府「結對子」交流合作的嘗試,充分發揮了國有博物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博山區將抓住這次合作機會,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宣傳好博山的文化旅遊資源,提升博山文化旅遊品牌,努力在文旅融合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實現更大跨越。
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與區政府副區長李林籤訂合作協議
徐月柱向山東省博物館捐贈作品
孫鳳軍向山東省博物館捐贈作品
孫雲毅向山東省博物館捐贈作品
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徐月柱、孫鳳軍、孫雲毅向山東博物館捐贈了作品,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代表山東博物館接受捐贈,並向他們頒發了捐贈證書。
山東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學術研究、宣傳推廣、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廣泛開展各類交流與合作。籤約儀式前,與會人員共同參觀了《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
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
《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共展出自元代以來博山琉璃最有代表性的器物400餘件,梳理了博山琉璃文化的發展脈絡,介紹了琉璃品種的技藝特徵和藝術特點,展示了博山琉璃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的技藝創新,更拓展了傳統琉璃文化對當代藝術現代性研究的認識。
徐月柱簡介
徐月柱,山東博山人,首屆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山東輕工協會行業首席技師。出身琉璃世家,自幼愛好美術。1980年,開始從事琉璃工藝品製作,先後師從孔繁怡、劉持山等著名琉璃製作藝術大師,深得手工吹制琉璃技藝的真傳。從業30餘年載,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苦心鑽研吹制琉璃藝術之技法,深入探索吹制琉璃製作的新工藝和新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琉璃製作技藝和琉璃藝術創作風格,成績斐然。作品在國內各大收藏平臺以及大型國際展覽會倍受收藏家以及愛好者青睞,並被法國羅浮宮展覽收藏。
琉璃熱成型作品《荷塘月色》。本作品創作於2009年。由玻璃藝術大師徐月柱與其十一位徒弟協作完成。是目前琉璃熱成型作品當中,涵蓋工藝最全面,體量最大,對工匠技藝要求極高的一件作品。
孫鳳軍簡介
孫鳳軍,山東博山人,中國輕工「大國工匠」、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中國琉璃「葡萄孫」、山東省首席技師、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博山區陶瓷琉璃行業拔尖人才、博山大工匠、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特聘教授。
琉璃掛霜葡萄《歲歲平安》。作品是以傳統的博山琉璃燈工工藝,根據博山琉璃的原材料料性,專門調配的琉璃料條為主要材料,將氧氣和液化氣送入特製的噴燈後用噴燈噴射火焰給琉璃料條加熱軟化的琉璃,利用琉璃的熱塑性和熱熔性特點,通過外力和內腔吹氣,根據葡萄顆粒的形狀吹成球形或橢圓形。為了使其更加形象逼真,孫鳳軍不斷嘗試用琉璃經過精心加工成可以展現出葡萄表面的那層「白霜」,每粒葡萄與這層「白霜」是一次成型,然後再將每一顆葡萄粒熱連接在一起,形成一串完整的葡萄。再配以琉璃製作的葉、枝幹、藤蔓,整串葡萄的外形有錯落,有變化,有密集,也有鬆散使其達到逼真的效果。
孫雲毅簡介
孫雲毅,山東博山人,2017年全國最美職工,首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第十三屆全國技術能手,第二屆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2016年十大匠心山東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內畫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山東省首席技師,第三屆齊魯文化之星,2017淄博金牌工匠,2017振興淄博勞動獎章,2017博山大工匠,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高級會員,中國鼻煙壺專業委員會理事,山東省名貴料器雞油黃·雞肝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首屆博山區陶瓷琉璃行業拔尖人才,國家發明專利(一種雞油黃琉璃的生產方法及玻璃以及基於此玻璃的浮雕加工工藝)發明人。
雞油黃琉璃鐫刻瓶《禪意》。雞油黃琉璃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明初興起,盛產於清雍正、乾隆年間,時稱御黃,為皇宮專用貢品。雞油黃琉璃色澤呈正黃色,光澤晶瑩,溫潤凝重,拋光後似被酥油浸潤,灩灩欲滴。「雞油黃」琉璃自創世以來,因其配料昂貴與講究,製作工藝複雜,上乘的精品極為難得,因而有「十缸九不成」之說,且危險性大。塑形之時,隨料的流動走向,吹制而成。待冷卻過後,料色由紅變黃,晶瑩剔透。又精心設計、雕刻上蟬的圖案,詩人常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寓意品性高潔。借諧音取名禪意,猶禪心,指清空安寧的心。出自(唐)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