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6-05-30 07:24 來源:澎湃新聞
在火車站、汽車站設置吸菸室是否就能保護公眾健康?正在修訂中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修正案》(草案),增加諸如「機場可以設置吸菸室」、「賓館、非共用的工作場所可以設置吸菸室」等表述,引起很大爭議。
5月29日,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發布關於上海汽車站、火車站4個吸菸室內外PM2.5濃度平均值測試結果,均發現室內嚴重汙染;4個點中3個點室外也存在嚴重汙染,另1個點則為重度汙染,即使是離吸菸室外5米,其PM2.5濃度檢測下來結果仍然普遍高於室外濃度,最高可以達到室外濃度的8倍,由此證實「室內吸菸室完全不能減少菸草煙霧對公眾的傷害」。而該研究機構近日發起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被訪民眾贊同「上海應實行更嚴格的公共場所控煙法規」。
現場:四大汽車火車站室內PM2.5濃度均為嚴重汙染在今年5月31日「世界無菸日」前夕,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選取了上海主要的火車站和長途汽車客運站進行實地檢測,4個點分別為位於上海虹橋火車站A、B吸菸室、上海火車站和上海長途客運南站各1個吸菸室。實驗對這4個吸菸室室內、吸菸室門口、吸菸室外5米的PM2.5濃度進行同步測量。
監測結果顯示,吸菸室的防煙、控煙是無效的。吸菸室內、吸菸室外和吸菸室外5米的PM2.5濃度平均值有一定差異,吸菸室內部的PM2.5濃度值在592-2535微克/立方米之間,4個點中上海火車站為2535微克/立方米,數值最高,其次是虹橋火車站B吸菸室為1221微克/立方米,此外是虹橋火車站A和長途客運南站,分別為592微克/立方米、804微克/立方米。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鄭頻頻指出,參照我國空氣品質等級24小時PM2.5平均值標準值,75-115微克/立方米視為輕度汙染,115-150微克/立方米視為中度汙染,150-250微克/立方米被視為重度汙染:大於250微克/立方米及以上被視為嚴重汙染。「上述4個點的監測數據是目前我國輕度汙染標準起點值75微克/立方米的8-30倍,這意味著監測的4個點的室內空氣品質均達到嚴重汙染,而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這一標準值則更低,僅為2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這4個點的測量值則為其25-100倍。」
另外,監測結果還顯示,
吸菸室門口也是重災區,本次測定濃度值在197-909微克/立方米之間,虹橋火車站A、B吸菸室數值最高,分別為909微克/立方米、685微克/立方米,其次為長途客運南站,為617微克/立方米。「這4個監測點中3個達到嚴重汙染級別,另1個達到重度汙染級別。」鄭頻頻進一步指出,監測同時發現,吸菸室外5米的濃度普遍高於正常室外濃度,最高可以達到室外濃度的8倍。
專家:設置室內吸菸室無法避免對公眾傷害「吸菸室的防煙、控煙是無效的,調查發現,
這些吸菸室大門敞開,吸菸室門外附近吸菸現象顯著,本來應該封閉的吸菸室形同虛設,吸菸室內嚴重汙染,吸菸室外也不能倖免。」鄭頻頻指出,吸菸室存在無法隔離二手菸,更無法保護不吸菸者的健康,同時對於身處其中的吸菸者危害更大。
上海健康教育所專家同時指出,吸菸可導致腦中風、心臟病發作、肺癌等疾病,而二手菸同樣會引起疾病。據其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上海市15-69歲成人吸菸率為23.3%,開始吸菸的最小年齡為10歲,開始每天吸菸的最小年齡為14歲,平均每周接觸二手菸的比例為59.8%,其中,每天接觸二手菸的比例為26.6%,工作場所室內吸菸現象的比例為35.9%。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在實地監測的同時也實地開展問卷調查。結果發現,87.1%的受訪者認同二手菸危害。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路過機場或車站的室內吸菸室的時候,能聞到煙味或感受到煙霧飄散出來」,超過七成的不吸菸的受訪者表示「在候車(機)時會有意避開吸菸室」。對於吸菸室內環境,超過半數的吸菸者表示裡面「煙霧非常嚴重,感覺嗆人」。
調查同時顯示,九成公眾希望上海控煙更嚴。旅客對取消吸菸室支持率較高,吸菸旅客和非吸菸旅客支持取消吸菸室的比例均超過6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焦點
我從事控煙研究15年,為何主張室內全面禁菸,問我吧!
關鍵詞 >> 禁菸 吸菸室 火車站 汽車站
相關推薦
評論(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