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期,南京政府為了應付無法彌補的財政赤字,1948年8月18日,政府下令實行幣制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 強制要求全國人民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為金圓券。民間以300萬元法幣兌換1元金圓券的比值到銀行換取新幣金圓券,法幣的使命終結。
而後又泛濫發行金圓券,半年內讓其貶值到65000分之一,結果是民間的財富儲備(約2-4億美元硬通貨),包括黃金,美金,白銀等都被搶奪一空,手裡只剩下一捆一捆論斤稱的廢紙。到1949年7月份停止,流通僅十個月的金圓券破產。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緊接著國內爆發了解放戰爭,戰爭使得國民政府軍費急劇增加,財政赤字不斷上升,南京政府為了支付軍費,大量印刷法幣,導致物價瘋狂上漲,1948年,通貨膨脹達到頂峰,法幣急劇貶值,為了維持日益擴大的內戰軍費開支,政府棄用法幣,改發金圓券。
1948年,國民政府戰時財政赤字急劇增加,每月達數億元至數十億元,主要以發行鈔票填補。然而金圓券發票面值不斷提高,最後出現100萬元為單位的大鈔。由於金圓券貶值太快,即便出現百萬大鈔,都不足以應付交易的需要。很多人上街去買菜買魚買肉,都需要提著幾千萬乃至上億元錢。
這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億萬富翁」最多的時候,滿大街都是億萬富翁,但就是購買不起東西,金圓券貶值非常嚴重,發行到5月份,一石大米竟要4億多金圓券。
根據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中介紹重量:
1石=100斤=133/3磅=60.453千克
1斤=16兩=1/3磅=604.53克
我們現在標準的一斤是500克,1石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20斤左右大米!一兩百塊錢的物價,當時需要上億元,真是讓人目瞪口呆的數字。
當時大街小巷都流行一句非常搞笑的話:「在中國唯一仍然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印刷鈔票。」 可見當時民間的工業,因為貨幣的原因,讓人們的工作激情都沒了,因為發的工資估計還購買不到幾袋麵粉的錢。
法幣曾經很值錢,1936年的時候,100法幣等於30美元,兩元法幣,在當時的南京,可以擺一桌四葷四素的酒席,後來由於政局變化,南京政府發行了大量的貨幣補充,最終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
法幣貶值速度非常恐怖,100法幣在1937年可以購買一頭耕牛,到了1948年5月份,50萬法幣只能購買到12.08兩大米。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1948年8月,法幣1千2百萬元兌美元1元,食米一鬥2千萬元,香菸一盒20萬元。這50萬法幣,到了8月份只能買到四十分之一鬥石米,或者2.5盒香菸。
生活在法幣和金圓券下的人民
1946年,12月份,一位教授基本底薪加上生活補助,實領薪金83萬元法幣,可以購買23袋麵粉。1947年5月,由於物價瘋狂上漲和法幣貶值,教授級別的基本工資加生活補助。
薪金142萬元法幣,不夠買10袋(440斤)麵粉,反而相當一個清潔工的水平。以後雖每隔一兩月調整一次薪金,但與物價上漲速度相比,還是望塵莫及。而到了1948年5月份,這幫教授的工資,都不夠買五袋麵粉,他們都如此,更何況其他的中國百姓。
1948年8月19日上海市米價每斤金圓券1角3分、麵粉每袋7元6角、豬肉每斤7角3分、生油每斤6角,表面上看物價還可以接受,可是從10月以後市面上就沒有「限價」商品了,人們只能在黑市高價購買生活用品。
很多人對於這段歷史的評價,當時的南京政府就是強盜,變著法子在掠奪百姓的財富,最終搞得物價瘋狂上漲,貨幣嚴重貶值變為廢紙,中國工業陷入一片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