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均牧 發表於 2020-04-16 15:17:10
數位技術正在重塑世界,數字洪流的席捲而來以及從數據中「掘金」的迫切需求,令存儲設備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與此同時,「新基建」的火爆,也吹響了包括存儲在內的數據基礎設施的革新號角。
從2004年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晶片,華為在計算產業的發展至今已歷15年,而其對存儲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投入亦可追溯至華為賽門鐵克時代。憑藉對產業趨勢的洞察理解、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加碼以及全方位的生態合作,已經樹立起存儲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現今,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公司正著力於推動存儲設備的新一輪進化,為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構建一個足夠堅固的底座。
今年2月末,華為在線發布了面向5G時代的OceanStor系列存儲解決方案,其中全新OceanStor存儲的Pacific系列高密大容量存儲首次在海外亮相,引起了廣泛關注。
為什麼取名Pacific?如果把數據比作水流,有句話叫百川奔流終歸海,而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寓意著新產品的超大容量——我們可以從兩點關鍵信息來一窺全豹。首先,它在5U高度的空間內支持多達120塊硬碟,相比業界通用存儲型伺服器密度提升了1.66倍。同時,其存儲裸容量最高可達2.4PB,同樣空間的容量領先業界3倍以上,結合華為獨創彈性EC算法所帶來的92%的磁碟利用率,可得容量優勢進一步拉大。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令華為此時拿出了這樣一件「大殺器」?這款專用硬體對於分布式存儲產業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大殺器」誕生緣由
任何一款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誕生都有其外在背景和內在邏輯,OceanStor分布式存儲Pacific系列同樣如此。
從外在背景來看,人類社會正處於智能時代的前夜,5G、AI、雲等數位技術的融合應用催生出種種創新,為個人、家庭和行業帶來超乎想像的深刻變革。例如更高通量的基因測序儀問世,讓遺傳疾病篩查更簡單更精準;沉浸式的AR/VR教育內容,將博物館景點和文化活動更精彩地呈現給觀眾;AI訓練後的汽車越來越智能,自動駕駛開始走入生活;無線互聯並內置AI的機械和機器人實現了更精確的控制和協調,創造出更高效更安全更環保的生產環境……
數位化、智能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普遍發生,令數據成為如同石油般寶貴的新的生產資料。其中的一個佐證就是數字經濟在經濟總量中佔比持續加大,成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各種新技術的普及新業務的井噴,也帶來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IDC《數據時代2025》白皮書認為,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就將翻一倍,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瘋狂攀升至163ZB;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2025亦預測,到2025年,全球年存儲數據量將高達180ZB。
海量數據如何存、如何用、如何管,成為電信運營商及企業新的關注點。而存作為第一步,是他們最急迫需要解決的難點痛點。統計顯示,當前的海量數據中只有不到2%得到保存,絕大部分則不得不被捨棄,令其中潛在的巨大價值無法得到利用。究其原因無非是成本所限,一方面數據增長速度超出預期,但機房空間捉襟見肘;另一方面設備眾多但存儲利用率低,硬體沒有充分利用起來。OceanStor分布式存儲Pacific系列從密度和容量利用率方面下功夫,正切中要害,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從內在邏輯來看,計算戰略的全面啟航是華為在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行動之一。為了實現「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讓雲無處不在,讓智能無所不及」的計算產業追求,這家公司調集精兵強將打造了「一雲兩翼雙引擎」的產業布局,存儲設備作為其中一「翼」的數據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登上了更廣闊的舞臺。
與此同時,華為本身在存儲領域已經站在了很高的位置,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根據2019年9月Gartner發布的報告,華為存儲位居主存儲魔力四象限領導者象限;近年來的IDC報告也顯示,OceanStor分布式存儲長期佔據中國區第一的市場份額。OceanStor存儲解決方案已進入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服務於運營商、金融、政府、能源、醫療、製造、交通等多個行業超過1萬家客戶。戰略上的高度重視結合多年來厚積薄發的積累,令這家公司有意願也有能力存儲硬體的種種指標拉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OceanStor分布式存儲Pacific系列就相當於其打出的「一記重拳」。
宣告分布式存儲硬體復興
在分布式存儲這個時下非常熱門的領域,近年來關於「軟硬一體」還是「軟硬解耦」的路線之爭持續不斷。OceanStor分布式存儲Pacific系列的發布意味著華為在「軟硬一體」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同時也宣告了在所謂軟體定義時代,分布式存儲的硬體復興,必將把整個產業的創新推向一個新高度。
曾幾何時,存儲有別於通用伺服器是個高門檻的產業,哪怕經歷了三十年發展,專業存儲廠商也屈指可數。正因其專業性,存儲設備從誕生以來都是以專用設備的形態出現。後來隨著分布式存儲的發展,「軟硬解耦」的概念開始出現,並被越來越多的提及、放大,甚至一度成為「政治正確」。
谷歌等網際網路企業作為分布式存儲的最初提出者和實踐者,習慣於採購通用硬體,自己開發和維護軟體,由此形成了分布式存儲「軟硬解耦」的歷史事實。軟體廠商看中了數位化轉型下企業存儲快速增長的市場空間,但因自身硬體能力的缺失,選擇沿襲「軟硬解耦」的模式以拉低進入門檻,成為企業市場上「軟硬解耦」的推行者。晶片與伺服器廠商則因「軟硬解耦」將消耗大量伺服器,同時帶動對CPU的需求,作為主要受益者也樂於擴大「軟硬解耦」的影響。
2019年底,中國移動集團總部的年度分布式塊存儲集採結果引發業界轟動。這家全球領先的電信運營商首次在大規模集採中傾向「軟硬一體」模式,作為買方給其他客戶提了個醒,「業務需求是本質,決定採購模式」。如今,華為再次推出頂尖的分布式存儲專用硬體,則作為賣方給整個產業提了個醒,「脫離了硬體,軟體定義只是空中樓閣」。
而分布式存儲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和洗禮,也到了回歸本質、重新洗牌的時候——當踩了太多兼容性、性能、可維護性的「坑」後,市場自己會作出選擇。實際上,就連始作俑者的網際網路企業也都開始通過自研或併購嘗試擁抱「軟硬一體」,因為他們發現即使有著出眾的軟體能力也需要高性能的硬體來匹配。
可以預見,以OceanStor分布式存儲Pacific系列的出現為分水線,分布式存儲的硬體競爭力構建將日益成為主流。未來那些具備軟、硬體和服務綜合能力的廠商將會長期且更好地生存下去,只能提供純軟體的廠商則處境堪憂,亟需改變。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