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在理解空間維度的時候,
一條直線,代表一個一維空間的特例,其中有前後向量,用向量C標識,表示長度;
一個平面,代表一個二維空間的特例,其中有前後、左右向量,用向量C、K來標識,表示長度、寬度;
一個立體結構,代表一個三維空間的特例,其中有前後、左右、上下向量,用向量C、K、G來標識,表示長度、寬度、高度;
現代經典物理學研究空間和時空 ,往往是分離的,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勉強的把時間當做一維加入到三維空間,構建一個簡單的,性質不夠均勻的四維時空,也就是相對論的主要內容。
其實,時空和空間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有什麼樣的時間場信息,就代表著有什麼樣的空間場信息,時間的維度和空間的維度是宏觀對稱的,
這裡順便講幾個中國傳統的時空統一模型:
1、中國傳統的三陰三陽,還有易經的六爻模型,就是把時間和空間各自對應三個維度,統一到一個數理模型方程來對待的。
2、五運六氣的十一維度模型是一種時空的柔和,可以把時間對應五個維度,把空間對應六個維度;同時,五維時間場可以做投影,映射到空間場裡面,六維空間也可以做透視,映射到時間場裡面。簡而言之,時間場和空間場,可以分別對應,可以互相映射。
3、九度時空理論,這種時空統一模型,採用了時間場和空間場的維度都用九個維度來表示,就是傳統的九宮理論,空間可以分九方:東西南北加上四隅和中間;時間可以用一個圓圈模擬一年,二至二分和四立,還有中間。
說了這麼多,還有愛因斯坦的時空統一理論,都是為了用數理模型來解析宇宙時空結構。
比如,表達一個人的身高171cm,體重65kg,這就是一種一維表達方式;
給一個人拍照,形成一張照片,就是一個二維表達方式;
給一個人做一個同等比例的蠟像模型,就是一個三維表達方式;
如果,沒有按照1:1的比例做蠟像,縮小了,或者有些偉人的雕像是放大了,那就用到了T向量,就是體積的縮小和放大了。
其實,在一維數值表達,二維圖像表達一個人體,一個事物的時候,也不是1:1的比例,很多時候,採用一組數值,一個瘦小A4紙張大小的圖片,也是用到T向量的,
T向量,中文是透的意思,穿透的意思,其實一种放大和壓縮的狀態趨勢,
T向量的數學賦值,一樣合乎有理數線性特徵,比如,
人們理解物體的運動狀態,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後,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物體的體積沒有變化,或者變化及其微小,人們常常忽略不計,只是直觀的抽取,上下,前後,左右,也就是長寬高的向量特徵,C,K,G向量是很直觀的。
歷史上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只能大量的實現了二維重現,也就是畫圖,圖像,甚至照片影視作品,至於三維重現,歷史上也有,數量有限,比如之前說的蠟像,建築模型,等。
在電腦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還有3D列印,也是近來幾年的事情,人們實現起三維重現,甚至已經無意識的介入T向量表達目標物體了。
為了統一表達四維結構,參考坐標系表達方式,把向量C,K,G,T放進一個坐標系,進行表達,如下圖:
原子彈的爆炸,說到底,就是物體體積的壓縮,從而釋放大量的能量,是一個四維空間的塌縮爆發出來的能量,從一定程度上理解為四維空間的能量,釋放到三維空間,造成的破壞性,也是可以的。
理解了四維空間,(注意:這是抽離了時間特徵的純空間表達模型),我們還要知道,時空是統一對應的,通常情況下,有如下時空對應關係:
一維的空間場,對應一維的時間場,
二維的空間場,對應二維的時間場,
三維的空間場,對應三維的時間場,
四維的空間場,對應四維的時間場,
五維的空間場,對應五維的時間場,
終極的時空對應,宇宙最後的對應關係,應該是:
六維的空間場,對應五維的時間場。
高維度的空間在降維的時候,會釋放龐大數量級的能量;比如原子彈,核能技術等,
高維度的時間 在降維的時候,會釋放龐大數理級的信息,這就是古中國的玄學應用了。
第五維度向量W(wu)的坐標表達和模型建立,以及第六維度L(liu)的坐標表達和模型建立;以後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