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瀕危」冰川:因氣候變暖大面積融化,生態系統已紊亂

2020-11-24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人為導致的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中,但多數人都只想到南北極融化的冰蓋,或海島國家受海平面上升而飽受侵害,卻忽略了氣候變暖對陸地、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不亞於災難,比如七座大面積融化、已進入「瀕危」狀態的冰川,其生態系統已經紊亂到乾旱缺水、森林大火、動物死亡、植被減少等現象頻發。

在七大「瀕危」冰川中,吉力馬札羅峰頂的富特文格勒會是最早消失的冰川

2012年,由紐西蘭、德國和奧地利氣候學家組成的《氣候圈協會》對外宣稱:富特文格勒冰川在過去百年中(1912年-2011年)已經消失了85%體積,僅1976年和2000年的兩次測繪中,冰川的表面面積就從11.3萬平米減少至6萬平米,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1.1萬平米。

德國柏林大學的氣候學博導N·Cullen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2040年後吉力馬札羅就不再是雪山,2060年後一塊冰都看不到」。

吉力馬札羅是地球上最高的單體獨立山峰,也是非洲最高海拔點(5895米),由250萬年前、190萬年前和100萬年前的三次火山噴發構成,屬於全球唯一一個由三座不同火山錐組成的大型平流層超級火山構造,由東向西長約82公裡,目前測得最年輕巖體已有44.8萬年歷史,位於馬文西火山錐北部。

吉力馬札羅對研究地球氣候變化的意義十分重大,氣候學家模擬後認為:印度洋潮溼季風被其阻擋,豐富降雨形成吉力馬札羅獨有的「赤道雪山」和山地垂直植被帶,分別為熱帶雨林、亞熱帶、溫帶、草甸帶、寒漠帶以及5200米以上的冰川帶。

1980年開放旅遊至今,吉力馬札羅已成為非洲最有地標性和挑戰性的旅遊景區,但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4000米以上的寒漠帶和冰川帶都會消失,而遊客們也會因此放棄去吉力馬札羅旅行的念頭,生態系統與旅遊業雙重災難。

喜馬拉雅是世界公認的冰川最密集山脈,也是生態最脆弱的冰川系統之一,比如80年縮小一半面積的昆布冰川

昆布冰川位於珠峰和努子峰之間,從海拔4500米一直向上延伸至7600米的珠峰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川,其融雪是尼泊爾數十萬山民的唯一水源,也是方圓上萬平方公裡農作植物的至關水源。昆布冰川因地處珠峰大本營1號營地必經之路而聞名,所有意圖挑戰珠峰的勇者都必須兩次橫跨這座冰川才能往上前進。

在極限登山愛好者中,昆布冰川還有個「爆米花」的外號,因氣溫升高導致其時常發生冰塔與冰舌碎裂、類似爆米花的劇烈爆炸聲,從而引發雪崩,被歐洲登山協會譽為地球上危險係數最高的冰川之一。

按照尼泊爾珠峰協會的統計,昆布冰川每天平均發生5-8起冰崩,增加400-500條大小長度均不一的冰體裂縫,成為攀登者遭遇意外的最大原因,2014年珠峰南坡雪崩引發昆布冰川發生劇烈「冰震」,造成4人失蹤、12名攀登者死亡的慘劇。

昆布冰川的消失不僅會對周邊數十萬平方公裡地帶產生氣候影響,也會造成這片地區的水源和動植物生態危機,截至2017年的最新統計數據,已知的就有至少20個喜馬拉雅獨有物種消失。

更糟糕的是,昆布冰川表層冰體融化後,氣候學家才發現其冰床居然是黑曜石為主的巖體。簡單說就是,這些偏黑色巖石更容易吸收熱量,使得冰床融化速度變的更快、更徹底,在過去80年中已縮小一半面積,預估2050年時僅剩30%,屆時登山者面臨的不再是雪崩冰崩,而是更大的生態災難: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阿特拉斯冰川的消失,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數百萬人口,還會導致數十萬平方公裡土地變成沙漠

阿特拉斯山脈源於3萬年前的古生代時期,由美洲和非洲兩大板塊碰撞而成,最高點是4167米海拔的圖卜卡勒峰,其山脈主體跨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三個北非國家,從摩洛哥大西洋沿海城市阿加迪爾一直綿延到突尼西亞地中海沿岸,全長達2500公裡,是大西洋、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的地理分界點。

阿特拉斯冰川被巴黎氣候大會稱為是北非氣候和生態的「守護者」,19世紀末,德國科學家曾在此測繪出「最寬處450公裡、冰川覆蓋約87公裡」的數據,並稱其「完美的隔絕了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熱量與沙漠化,也阻止了海洋暖溼氣流被沙漠吸收」,這才有了北非各國遠遠高於非洲其他國家的降雨量以及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

阿特拉斯冰川的存在,使得北非擁有3座水力發電站、15個人工湖,為數百萬人口和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基礎條件。

阿特拉斯山脈是柏柏爾人支系「什路人」的故鄉,也就是人口學中唯一現存的「特性民族」,他們在阿特拉斯山脈的居住史已有上千年,每個山村都有特殊構造的要塞、清真寺、長老議院,以及類似四合院的群居性住房。「什路人」的特性還體現在農業種植、畜牧業和極度排外的生活習性中,其技藝與方式十分獨特,種植甜高粱製作飼料餵養山羊,還會種植無花果和橄欖樹補貼收入。

而氣候變暖導致阿特拉斯冰川融化帶來的危險,第一受影響的就是「什路人」,由於巖層質地十分脆弱,一旦冰川融化就會出現山體大面積坍塌,完全融化後也會有長期且高頻次的泥石流,預估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裡,這片山區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此時的「什路人」,又該如何應對?

落基山脈大冰川,因氣候變暖及人為破壞而導致動植物生態災難的典型案例

落基山脈從美國西南部一直縱貫至加拿大卑詩省,南北全長約4800公裡,形成於5500萬年前的北美板塊造山運動期。地理學家將其分為大陸、哈特、麝香三大主脈,平均海拔最低的也在2000米以上,是北美數千條河流的發源地,也是北美大陸最明顯的氣候分水嶺,落基山脈大冰川則多數集中於北面山谷中。

1540年,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帶著一隊士兵和奴隸抵達落基山脈南部,於1610年建立第一座城市聖達菲(現新墨西哥州落基山脈區域),美洲印第安人自此步入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悲劇。而落基山脈大冰川也因西方白人的踏足逐步縮小,他們驅使奴隸和土著大量砍伐林木、宰殺野生動物,甚至故意點燃數百平方公裡的森林,只為捕獵一頭野牛。

久而久之,落基山脈的冰川面積越來越小,其中不乏有上個世紀中期被認定為是永久性的冰川,如今卻已融化成水,一點點的消失不見。

落基山脈目前共設有美加兩國的12個國家公園以及數百個省市公園景區,每年吸引上千萬遊客前來觀光,遠足、登山、露營、釣魚、打獵、滑雪等等旅遊項目廣受好評。為防止山體滑坡造成悲劇,如今開放的地方多數都是平坦地勢和巖體山區。

由於遊客大量湧入,絕大部分野生動物只能往更深處遷移,導致落基山生態系統紊亂。沒有天敵的甲蟲大量啃樹吃草,失去冰層保護的山體剛長出植被就被吃掉,夏季暴雨時常出現泥石流,對下遊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產生二次破壞,森林大火一旦點燃就很難撲滅,而入侵物種卻反向增至20多類。

消失一半冰川的庇里牛斯山脈,特有物種野山羊和野熊也伴隨著消失

庇里牛斯是西南歐地界最大的山脈,也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國界線,中國人只聞其名、不知其處的安道爾就在庇里牛斯山的南坡處,從地中海沿岸一直綿延到大西洋的比斯開灣,東、西、中三段總長約435公裡,使其成為歐洲板塊與伊比利亞半島的天然屏障,年均降雨在1000毫米以上,成為地中海各個主要河流的源頭之一。

庇里牛斯山脈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目前已知就有鐵、錳、鋁、汞以及褐煤等礦脈,總儲量在億噸以上,這也是當地礦泉水和溫泉聞名遐邇的主要原因,也間接助力了庇里牛斯畜牧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擁有難以估量的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等木材資源,充足的雪量更被譽為歐洲第一滑雪勝地,在高端遊客的口碑與經濟收入方面尤勝阿爾卑斯山脈。

然而,庇里牛斯山脈的冰川面積已經融化了60%,其動植物生態系統嚴重紊亂,特有物種庇里牛斯野山羊和野牛已經滅絕,直接促使法西兩國聯合成立「庇里牛斯氣候變化觀測站」。雖說補救勝於不救,但現階段才展開措施為時已晚,按照數據顯示,庇里牛斯冰川縮小導致氣溫攀升3-4℃,目前降雪量只有10年前的1/3,而豐富的降雪是庇里牛斯旅遊業的命脈,未來影響的可不僅僅是生態。

最後一個「瀕危」的冰川,位於大名鼎鼎的阿爾卑斯山脈瑞士境內,因內容頗為繁瑣及篇幅考慮放在下一篇展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後等待更新。

(長文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讚、收藏、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七座「瀕危」冰川:因氣候變暖大面積融化,生態系統已紊亂
    我們都知道人為導致的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中,但多數人都只想到南北極融化的冰蓋,或海島國家受海平面上升而飽受侵害,卻忽略了氣候變暖對陸地、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不亞於災難,比如七座大面積融化、已進入「瀕危」狀態的冰川,其生態系統已經紊亂到乾旱缺水、森林大火、動物死亡、植被減少等現象頻發。
  • 氣候變暖惹的禍!因冰川消融飢餓北極熊打劫垃圾車
    氣候變暖惹的禍!因冰川消融飢餓北極熊打劫垃圾車時間:2020-10-24 19: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氣候變暖惹的禍!因冰川消融飢餓北極熊打劫垃圾車 近日,網絡流傳著因為飢餓難耐的北極熊打劫垃圾車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很多的關注和心酸。
  • 人類活動已對北美生態系統產生了超越冰川融化的影響
    最近,《科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不久前在美國生態學會網絡年會上發布的成果,同樣是一方面堅定地支持確立「人類世」,同時也對如何確定「人類世」的起始時間給出了獨立的研究成果。  包括農業在內的人類活動,對北美的動植物已造成了超越1萬多年前冰川開始退縮所產生的影響。這是該項成果的基本結論。在過去250年中,北美森林和草原與過去14000年相比,迅速減少。
  • 南極的「末日冰川」融化加劇,是氣候變暖加了一把火?
    ,它的作用是氣候變暖條件下的海洋與其他冰川的緩衝帶。它的崩潰將造成嚴重的後果,科學家推測這塊冰川融化後的水量佔目前海平面上升總量的4%,永久淹沒許多沿海地區而且海平面上升將加劇海面上的氣候條件,大大增加了飛行和航海的風險,海平面上升還會影響大氣水循環,暴雨洪災將發生得更頻繁。
  • 冰川有救了!他們給冰川「蓋被子」,有效減緩了冰川融化
    事實上,冰川對於穩定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冰川系統遭到破壞,達到臨界值,很可能會引起全球劇變,導致生物大滅絕的產生。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當時全球溫室氣體較多,導致南北極地區都沒有永久性冰川,使得地球溫度極高,造成大量生物死亡。
  • 盤點全球十大瀕危旅遊景點
    前者人滿為患,後者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山上的冰雪已經失去了原來的神韻。 一、水城威尼斯 景點所在地:義大利威尼斯 瀕危檔案:近百年來,由於瀉湖底沉澱物的移動,威尼斯正在慢慢下沉。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滿潮時浪高持續增加,原定花費70億美元的水閘在群眾的抗議下擱置了,因為要維持這座水閘很費工夫,而且花銷很高。
  • 科學家: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可能導致地球進入「冰河時代」
    我們的地球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到底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相信大家對於全球變暖這個話題已經是耳熟能詳了。但是大家對於全球變冷這個概念其實還是比較陌生的,。多數人認為就是地球的溫度變高,導致海平面上升,從而引發生態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 人類活動對北美生態系統的影響超越冰川融化
    最近,《科學》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不久前在美國生態學會網絡年會上發布的成果,同樣是一方面堅定地支持確立「人類世」,同時也對如何確定「人類世」的起始時間給出了獨立的研究成果。包括農業在內的人類活動,對北美的動植物已造成了超越1萬多年前冰川開始退縮所產生的影響。這是該項成果的基本結論。在過去250年中,北美森林和草原與過去14000年相比,迅速減少。
  • 北極冰川融化,現身5座神秘島嶼,俄軍已確認島上有大型生命
    大圖模式但在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南極似乎在一點點地「回暖」,科學家通過對南極氣溫的檢測發現而最近,在北極有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氣溫上升後,北極的冰川開始大面積地融化,原本被冰封在冰層下方的土地也裸露了出來,
  • 北極古老冰川1.1億平米冰層斷裂,全球變暖愈發嚴重
    俄羅斯海軍在北極發現了5座新島嶼,正是冰川融化導致了這幾座島嶼顯露出來據俄探險隊隊長亞歷山大·莫伊斯耶夫22日表示:「基本上,這一發現與冰川融化有關。」「以前這些是冰川,但冰的融化導致了島嶼的出現。而北極冰川斷層融化的根本原因,還是那個嚴峻的問題:氣候變暖!
  • 北極冰川加速融化,關於全球氣候變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近日,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格林蘭島冰川融化的論文。論文中指出,2019年格陵蘭島冰川較2017與2018年加速融化,達到了破紀錄的5320億噸。2005年至2017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3.5毫米,其中格陵蘭島冰蓋融化貢獻了其中的0.76毫米。
  • 格陵蘭島冰川加速融化!全球變暖已無可挽回,海平面將進一步上升
    據外媒8月15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位於北美洲東北方、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的格陵蘭島的冰蓋已經融化到無可挽回的地步,目前為減緩全球變暖所做的任何努力,也無法阻止其解體。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位教授表示,冰蓋現在處於一種新的動態,即使我們回到類似於20或30年前的氣候,我們仍不能阻止它融化。
  • 科學家:夏季風系統紊亂,氣候模式發生改變
    最近幾年我們之所以頻繁地提到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們的環境確實發生了一些很大的變化,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科學家曾經在南極冰川發現了冰川融化的現象,其實冰川融化的現象已經不止一次被人類發現了。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危害還不僅僅於此,甚至還會讓海平面上升,引發海嘯,一步步吞噬我們的陸地,破壞我們的家園。
  • 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後,北極現4.6萬年前屍體,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後,有關於環境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了,科學家近些年一直在關注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尤其是這幾年,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有很多乾旱地區的情況更嚴重,並且南北兩極的氣溫也受到了影響,南北兩極的冰川融化,很多生物也都受到了影響。
  • 南極冰山融化,露出91座火山......
    上面視頻:南極冰山融化,竟露出91座火山。上面視頻:凍土融化後出現了奇怪的遠古生物。
  • 全球氣候變暖致「中亞水塔」冰川嚴重萎縮
    中新社西寧7月17日電 (孫睿 文思睿)「『中亞水塔』冰川萎縮,積雪融化,固體水資源減少。天山山區共有10778條冰川,其中約97.52%的冰川表現為退縮狀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17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主旨論壇上說。
  • 全球變暖正在融化我們的冰川 1950年代以來萎縮18%
    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帶領下,對中國冰川分布現狀進行的一次系統更新。   「此次編目包括了中國現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480平方公裡,估計冰儲量5600立方千米。」中科院寒旱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對比發現,1950年代以來的全球變暖導致中國西部的冰川面積總體萎縮18%左右。」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對於冰川融化而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期的升溫趨勢,短期的高溫熱浪則可以起到「最後一根稻草」的加速作用——如果一個冰架因持續的溫暖而削弱,那麼一個短暫的熱浪天氣足以使它最終崩解。熱點解讀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主要考察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工業、農業、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內的古老病毒是否即將「復甦」?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人們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地與高山上的冰川開始融化,科學家也陸陸續續的從一些冰層中發現了古老的細菌和病毒,包括各種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以及許多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病毒——菸草花葉病毒是在1886年,至今也不過一百多年,而這些從古老冰層中發現的病毒大多存在了上千甚至上萬年的時間。
  • 瑞士冰川崩塌:全球氣候變暖,怪象層出,2020註定不平凡
    今年不止有疫情、洪澇、蟲害、火災,還有地球環境的惡化,特別是近段時間以來,冰川融化消息頻頻傳來......後大面積坍塌近日,瑞士一座冰川大面積坍塌。除去冰川融化,地表的自然景觀更是發出了一系列的「不祥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