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09-12-31 09:43:04
核心提要:破解非法網絡炒匯「障眼法」
「順著這些『標籤』去查,一查一個準。」對於林林總總的非法網絡炒匯「障眼法」,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檢查人員的應對顯得頗有心得。
外匯局日前向CBN透露,1月至11月,外匯局聯合公安部門,在上海、海南、重慶等地成功破獲6起網絡炒匯案件,現場抓獲違法分子16人,刑事拘留(批捕)12人,涉案金額300多萬美元。
非法網絡炒匯騙術揭秘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及經濟金融全球化,我國國際收支交易規模成倍擴大,逐漸告別外匯短缺時代,居民個人手中所持外匯增加,外匯投資理財需求日漸強烈,各種外匯投資渠道和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不法分子借一些投資者「以小博大、一夜暴富」的盲目投機心理,設立投資諮詢公司、境外公司代表處等機構,以「培訓」和「諮詢」名義,非法組織網絡炒匯,從中騙取大量錢財。
簡言之,非法網絡炒匯是通過國際網際網路進行的非法外匯保證金交易,通過少量保證金,利用槓桿效應成倍放大可交易資金規模,槓桿倍數可達數百倍。然而,「槓桿」倍數越大,輸贏越快、越刺激,也越近於賭博,非法交易網站如同「賭場莊家」一樣獲利越大。
外匯局相關人士透露,組織非法網絡炒匯的不法分子一般通過四種方式斂財。
收取高額手續費。境內代理人在廣告中承諾的手續費很低,但在實際交易中通過系統人為增加客戶交易成本,並以交易系統與國際市場之間有時滯為由推卸責任。
通過頻繁交易收取委託交易客戶的佣金。許多客戶由於不了解外匯交易知識,委託非法網絡炒匯公司「操盤手」代為交易,而這些「操盤手」則通過頻繁交易大量收取每手交易的返點佣金,而不顧每次交易給客戶實際帶來多大虧損,常常短期內即將客戶資金虧空。
私自設置虛假網絡交易平臺,與境內投資者對賭交易,造成客戶資金大量虧損的假象,實際上卻將客戶保證金據為己有,且事後無法查詢,追討無門。在外匯局查處的案件中,許多客戶的保證金如此很快便被不法分子騙完。一位林姓受害者自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先後4次存入2.4萬美元炒匯,至今年8月全部虧損;其他幾名受害人以同樣方式存入3000~6000美元不等,全部血本無歸。
非法機構以招聘為名,將一些求職者招入公司,通過培訓和模擬交易,使其產生外匯保證金交易高槓桿、低投入、高收益錯覺,然後真正投入資金,在交易虧損後又使用傳銷手法,指使職員不斷發展客戶,騙取不明就裡的投資者加入。
發現和抓住「狐狸尾巴」
再紛繁蕪雜的騙術,在外匯監管部門檢查人員眼中,不為重重迷霧所障目,並非難事。
秘訣在於,不法分子為招徠顧客、吸引眼球,都會打出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宣傳廣告,這固然會蠱惑一部分投資者上當受騙,卻也給違法行為貼上明顯「標籤」。
為逃避處罰、與「非法網絡炒匯」撇清關係,不法分子總讓「客戶」自行將外匯保證金交易匯往其境外指定帳戶,這種多筆資金匯往境外某一或幾個帳戶的異常情況,通常會被外匯監測系統記錄在案並篩選而出。「這種多筆資金集中匯往境外某一帳戶的情況,經我們檢查,絕大多數都是為掩蓋其違法違規交易行為,其中不乏非法網絡炒匯的保證金匯款。根據這條線索,就能很容易地查出境內非法網絡炒匯的組織者。」外匯局檢查人員說。
非法網絡炒匯具有很明顯的詐騙性質,常常以招聘為名,騙取眾多求職者前往應聘,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會被錄取,以作為行騙對象,先培訓應聘者,模擬炒匯中獲得高額回報,吸引應聘者投入真金白銀。「那些網絡炒匯公司本身規模都很小,卻招聘上百人甚至幾百人。一間小小的公司裡常常擠得滿滿當當,這些人名義上是職員,其實都是受騙上當的投資者。」外匯局檢查人員說,這些人上當受騙後,又被不法分子指使發展「下線」,騙取更多受害者。「我們每年都接到許多受害者對非法網絡炒匯組織者的舉報。」
外匯投資得走「正道」
不少投資者輕信虛假不實宣傳,參與非法網絡炒匯,結果多數血本無歸,這可以歸納為兩類教訓。
一類是不了解國家法律法規,不知道通過網絡參與外匯保證金交易屬非法行為。外匯保證金交易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登陸境內,不久被叫停,2006年銀行才開始恢復該項業務。去年6月,銀監會正式發布通知稱,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開辦或變相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
一類是受投機心理驅使步入泥潭。參與非法網絡炒匯的投資者,無一例外地要麼本金被虧完,要麼被騙完。
非法網絡炒匯從側面折射出受害者對合法正規的外匯投資渠道和理財產品了解不夠。隨著外匯管理政策不斷改革和完善,銀行、保險公司、券商等金融機構不斷推陳出新,除B股外還有銀行外匯實盤買賣、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等多種外匯投資理財產品,雖然不可能獲得暴利,但風險相對小得多,更適合普通投資者。
(網頁編輯:St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