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山九井河風景區內,數十年前修建農田時偶然現出的一個神秘洞穴入口成了縈繞在當地居民心中的一塊謎團。軍事設施?墓道?藏寶洞?排水涵洞?各種猜測和傳說出現在民間,有人甚至傳言洞內還有毒蛇和古人遺骸。近30年來,當地部門曾組織過兩次探查,均無功而返,涵洞的「真實身份」越發地神秘。記者從天柱山管委會獲悉,下月天柱山方面將再次組織考古、探險方面力量對神秘涵洞進行第三次探查,希望能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神秘洞穴眾說紛紜
記者了解到,這一神秘洞穴位於天柱山九井河景區。天柱山的數條支流匯集到九井河景區,形成一條落差550米的河流,瀑布跌水在堅硬的花崗巖河床上衝擊形成了一個個深潭,大的深潭共有九個,九井河也因此得名。在九井河的四井地段,河道東北方向的山坳裡有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天祚宮遺址,距離四井直線距離約300米,九井河從天祚宮遺址的前沿下流過。神秘洞穴位於四井東邊靠近河谷的山坎上,埋於山體內,過去因修建農田使其暴露出洞口。
據負責本次探洞前期籌備工作的天柱山管委會工會工委主任張揚介紹,此洞在天祚宮遺址下方直線距離約800至1000米處,呈東西走向,為人工修建的涵洞,涵洞全部由規整的大石板鋪築而成,石板每塊長約1.5米,寬約80釐米,厚約25釐米(不含被掩埋部分),涵洞高出河床約5米。「我查閱當地縣誌、山志發現,只有對天祚宮的記載,而沒有對此洞的記載。」張揚表示,由於沒有記載,該洞形成於何時,有什麼功能,到底有多深,人們更是一無所知。
張揚告訴記者,當地居民對於這個涵洞有種種傳說和臆測,這也使得涵洞更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我總結歸納有七種說法。」張揚介紹,一說是天祚宮的下水道;二說是墓道;三說是天柱山南宋抗元英雄劉源軍隊的軍事設施;四說是修建天祚宮時的藏寶通道,內有天祚宮藏寶密室;五說是道人閉關修煉的密室通道;六說是古代求雨的通道,洞內有井直通東海;七說是天祚宮的娘娘與山外僧人通姦的秘道。
「這些說法在當地流傳很廣,當然很多說法純屬民間傳說,沒有道理,更沒有科學性。」不過張揚告訴記者,對於前三種說法應當認真斟酌對待。「如果是前三種情況之一,那我們這次探洞就非常有意義。」事實上,張揚自己則認為,這個涵洞與天祚宮關聯的可能性比較大。
30年來兩次探究未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30年間,由於人們對這個神秘涵洞的好奇,曾有兩次組織隊伍進洞探查,但均「無功而返」。
第一次探查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原潛山縣文管所所長餘本愛在時任潛山縣委書記王之敏的指示下,與當地村民兵營營長進洞探查。民兵營長帶槍在前開道,餘本愛隨行,兩人入洞20多米後發現洞內被泥沙淤塞,前方洞口太小,只得折返。據現已退休在家的餘本愛分析,該洞應建於宋代。「洞裡有向下的石宕,有漂浮物,是排水涵洞的可能性比較大。」
張揚介紹,另一次探查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當時主持天柱山開發工作的縣委副書記徐繼達組織並親自參與。這支探查隊配有柴油發電機、槍枝和一定的保護性設施,探查人員持發電的白熾燈入內後發現洞內霧氣瀰漫,約深入20多米處,被涵洞頂部坍塌的石條阻隔,無法深入,只好作罷。現年78歲的徐繼達對探究該洞的秘密仍持支持的態度。「天柱山還有許多洞穴沒有找到,如《道經》上說司命真君的洞府在天柱山,雖然我們開發了神秘谷遊覽線路,但把神秘谷說成是司命真君的洞府還是比較牽強的。再如民間一直傳說天柱山有一個萬人洞,可容納萬人,如此大的天然洞穴至今也未發現。」
下月將再探究竟
神秘涵洞的面紗至今沒有真正揭開過,但人們對其的好奇卻並未減少。天柱山旅遊發展公司總經理王晨東對記者透露,下月將對再次組織隊伍對涵洞進行第三次探查,希望能探明涵洞的「真實身份」。
記者獲悉,天柱山方面除了將邀請知名文物考古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外,還欲徵召國內有探洞經驗的專業探險隊或勘探人員前來「助陣」,具體方案目前正在擬定中。「首先從洞本身來說,這是幾代人期望破解的謎團,我們這邊甚至傳言裡頭有死人遺骸和毒蛇。」天柱山管委會營銷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本次探查成功,無論這個洞的「真實身份」如何,都有望與九井瀑布組成一個新的旅遊開發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