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渤海到長三角、泛珠三角,涉海區域經濟蓬勃發展,中國特色自貿港成為關注焦點……在世界海洋日,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改善、海洋產業壯大,成為公眾「蔚藍色的關注」。
海域可燃冰勘探開發取得重大成果、大洋科考和極地科研深入推進、「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10年間翻了一番,背後是海洋科技的紮實突破。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說,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我國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科技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今年初發布的《2019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穩居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第5位,與排名第4位的日本差距逐漸縮小,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其中,在創新產出和創新應用兩個分項中躋身世界前二。
在深圳市繁華的中心區,有我國面積最小的一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華僑城溼地。處於鬧市腹地的這片濱海紅樹林溼地堪稱大都市中的「綠翡翠」。
這是我國政府、企業、社會合力保護紅樹林與濱海生態的一個縮影。自然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新世紀以來,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的國家之一。
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管轄海域一類水質面積比例同比略有上升,劣四類海域面積同比略有減少,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表示,我國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海洋生態安全為核心,構建覆蓋近岸、近海、極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讓人民群眾吃上綠色、安全、放心的海產品,享受到碧海藍天、潔淨沙灘……未來值得期待。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我國涉海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重點監測行業中新登記涉海企業共2.3萬個,比2015年翻了一番;2019年末,實有涉海企業比上年增長10.7%,連續4年增長過萬。其中,海洋旅遊業實有企業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技術服務業等高技術產業實有企業數量5年來年均增速分別為39.9%和20.4%。
(據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記者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