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提到樹葉,你能聯想到什麼?一片樹葉的生命周期大多只有一年,但是手藝人將它採集後精雕細琢、或著以色彩、或加工創作,賦予樹葉「新鮮」的生命,只為留住自然的美。
【解說】眼前的這些葉雕作品出自山西長治襄垣縣小堡底村民間藝人郝旭東之手。他將剪紙技藝融入葉子雕刻之中,期間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把葉雕技藝基本掌握成熟。八九月份以後,他便收集經脈成熟的樹葉,加入藥材進行高溫蒸煮之後再進行手工雕琢,然後再經過漂白,乾燥、熨燙、裝裱,這些技術才能把樹葉做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從採摘樹葉到裝飾完成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
【同期】(民間藝人 郝旭東)
現在把它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準備招幾個學員,一個給村裡面的人找點事做,還有一個就是把這項技藝能夠有更多人學會,傳承下去。
【解說】繪畫的工藝不足為奇,但是在手掌大小的樹葉上繪製各種人物、山水和自然風光卻是有一定難度的。南京葉畫達人王連,她是一位70後的政治老師,平時利用課餘時間琢磨樹葉畫。王連的葉畫涵蓋了「金陵十二釵」「金陵四十八景」「京劇臉譜」、「旗袍秀」等上千幅作品。她表示這種喜愛如同生活的小插曲,陪伴她自己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喧囂,還有對生活的一份繪畫情趣。
【同期】(葉畫創作者 王連)
葉畫在我們國家有上千年的歷史,應該說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我自己畫畫之後,包括讓周圍人熟悉,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這個傳統文化的一個繼承和發揚吧。
【解說】除了雕刻、繪畫,在一片普通的樹葉上竟然還能刺繡。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當地苗族繡娘楊麗將傳統刺繡與樹葉相結合,一片賣到上千元上萬元的葉脈繡出現了,這也成為了傳統手工藝創新的標本。從樹葉的採摘到樹葉的腐化、清洗及刷薄,再到白醋反覆蒸煮、用特製的藥來燻,一片葉子要經過了26道繁瑣的過程。她曾為此做過上千萬次的實驗,導致整雙手皮膚粗糙、常常掉皮。還曾因為實驗中添加化學試劑,差點廢掉雙手。
【同期】(葉脈繡製作人 楊麗)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悟到了就是人生的一個哲理, 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本我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現在我從事這個事業,我也希望作為一個繡娘,作為一個匠人,能夠很好的把我們原有的這個本民族(苗繡)傳統的手藝,給堅守好,傳承好,保護好。
【解說】除了在樹葉本身添加一些藝術形式,眼前的這些衣服你能猜到竟然是樹葉做成的嗎?四川德昌傈僳族自織的布俗稱「火草布」,是將自種的火麻以及於山坡採來的火草,分別捻成線,再用織布架自織成布。每年的六、七月間,勤勞的德昌傈僳族婦女們便要上山採集大山深箐裡的野生火草的葉片,然後用水浸泡後,撕下背部的白色膜,捻成線,繞成團,作為織線備用。織好火草布後,傈僳族婦女們還會根據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在火草布上染上各種顏色,繡上美麗的花紋,做成像彩虹一樣的腰帶和像白雲一樣的百褶裙,在上面繡上美麗的花草萬物,做成傈僳人永不離身的花掛包。
【同期】(火草麻布編織技藝傳承人熊國秀)
從2016年2月德昌縣國繡傈僳火草麻布製作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們政府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重視,為我們傈僳族的文化大力宣傳,然後喚醒了我們傈僳族同胞們已經是睡著在這大山腳下的傈僳族婦女們,已經是喚醒了。
【解說】看了這些關於葉子的創意做法,你是否對樹葉有了新的認知呢?一葉一世界,這些也印證了剪紙、繪畫、刺繡、織布等手藝的珍貴。手藝人將漂亮樹葉加工,延續了樹葉的自然之美,用新手法衝擊人們的視覺,也讓文化得以延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