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月球還要亮8倍,原定於2020年發射的人造月亮,現在如何?
月球應該是我們人類最為熟悉的天體之一了,月球本身也是我們地球唯一的衛星,在古時候,就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月球的記載,但是因為科學技術的原因,人類對於月球的想像,只能局限與神話故事當中,當然,這種想像往往都是充滿著美好的。
而隨著人類進入現代文明,航天航空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人類對於月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月球目前也是人類去過最遠的地方,嚴格來說,以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是不應該存在著一個像月球這樣大小的衛星的,就像體積要比地球大上1300多倍的木星,幾乎所有的衛星都要遠遠小於月球。
所以對於月球是如何讓形成的,成為了一個難以解釋的謎團,比如比較著名的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通過自身的引力,捕獲過來的一顆衛星,宇宙當中衛星的來源,基本上就是如此,但是這種說法是說不通的,因為我們上面也說了,地球的引力不足以捕獲像月球這麼大的衛星。
還有就是同源說,認為月球原本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因為地質運動,脫離了出去,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還有一種是外星製造論,認為月球根本就不是一顆天然的天體,而是一個外星人製造的飛行器,現在放在地球軌道,是為了監視地球,當然,這種說法,有一些扯了。
而目前最為主流的還是碰撞說,認為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存在著大量的行星,而行星運轉的軌跡還處於混亂當中,於是不同的行星之間,就會出現碰撞,而早期的地球就和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相撞了,而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太大於這顆行星,最終地球被撞掉一些,而這顆行星卻被徹底撕裂了。
而這顆行星的主要部分被地球吞噬了,而其他的碎片圍繞在地球周圍運行,最終這些碎片在運行的過程當中,聚集在了一起,便形成了如今的月亮,而月球對於我們地球有著很深的影響,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月球控制著地球的潮汐運動,同時也幫助這地球阻擋住了大量的隕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或許發現一個月球似乎不夠用,於是便萌發了製造人造月球的想法,而第一個提出這樣想法的國家是俄羅斯,還真別說,俄羅斯在這一方面還真的有需要,我們知道俄羅斯有很大一部分領土處於北極圈之內,而每一年都會受到極夜現象的影響。
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空間站上面,建立了第一個"人造月球"其實就是一塊能夠在太空當中反射太陽光的巨大鏡子,而這面鏡子反射到地球地表上面,卻能夠照亮整整上千米的地區,而這樣也就能夠解決北極圈的極夜問題,還真別說,這樣的想法和計劃是空前的,但是卻真的能夠實現,但是最終俄羅斯因為資金不足的原因,計劃取消了。
而在前幾年,我們國家的一個研究學會,也提出了人造月球的想法,甚至想要在202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月球,很顯然,這樣的想法很不錯,但是其實就是一個噓頭,一個研究學會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樣的計劃,因為這樣的計劃,雖然在理論上面,能夠實現,但是資金和技術,本身還是一個難題。
技術上面雖然也能實現,但是卻非常的不完善,而一方面,我們國家對於這種人造月球,本身就沒有需求空間,最多只能利用反射的太陽光進行發電,但是感覺這樣的耗費遠遠高於發電的成本了,所以在需求方面,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必要去建造所謂的人造月球。
其次在技術上面,也有著很大的難題,最重要的就是建造材料的問題,就人造月球的原理來說,還是非常簡單的,就是一個太陽光反射的原理,但是通過什麼才能來做反射媒介呢?這種媒介因為要放置在太空當中,所以材料方面,必須要防輻射,要壽命長,而且還要報紙反射率保持高水平。
以目前的製造材料來說,很難滿足這麼多的要求,所以在人造月球出來之前,新材料的研發就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總而言之,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建造人造月球,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完全沒有任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