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蘇軾《水調歌頭》裡著名的詞句,按照此前網絡上很火爆的「人造月亮」發射計劃,也許以後夜晚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月亮了。
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2018年成立,之後就推出了一個「人造月球」項目,計劃在202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月球」,2022年再發射兩顆「人造月球」,人造月球的光照強度可以達到月光的8倍,最終實現對成都地區24小時不間斷的照明。
原計劃今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月球」為什麼沒有下文了?
成都的「人造月球」項目一直以來很受網友的追捧,但是科學家對此批判的較多。因為按照當時他們宣稱的人造月球效果是達不到的,按照計劃是把三顆人造月球發射到500公裡內近地軌道上運行,可以實現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照明。
原理是清晰明了的,就是通過調整角度反射太陽光,把這些光線聚集到地球表面上實現照明。現在夜晚仰望星空,但國際空間站過境的時候,如果能清晰掌控它們的飛行路徑,那麼肉眼是可以觀測到的。而現在就要求人造月球升空,我們不僅僅要能看到,而是達到月球8倍亮度。
為了實現目的,有比較重要的點,首先是它的反光性能、其次是人造月球鏡面的面積,最後還要考慮它的重量角度問題。之所以目前沒有下文了,說明這個項目水分還是居多的。
關於人造月球的幾點質疑:
首先是飛行軌道問題,他們宣稱人造月球需要在500公裡以下低軌,這意味著三顆人造月球必須要不間斷地繞地球運動才行,那也意味著三顆人造月球大約90分鐘左右就要繞地球一圈,這意味著根本實現不了24小時不間斷照明,同時也會對它們繞行一周所經過的區域造成光汙染。
其次是鏡面大小問題,反射率先不去說,我們假定百分百反射太陽光,但是要達到月光的8倍以上,通過其500公裡(以下)的飛行軌道數據可以簡單計算,人造月球的鏡面至少百平米級別以上的,才勉強可以達到要求。那這麼大鏡子的製造打磨、展開、發射等等問題該如何解決?
當然「人造月球」並非是憑空想像,有很多國家嘗試過類似的項目,只不過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成功的
俄羅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左右就開始了代號為 「旗幟」(Znamya)系列計劃,也就是我們說的「人造月球」,在太空釋放反射鏡面,通過它來反射太陽光。
如1993年2月4日,俄羅斯進行了旗幟2號「人造月亮」實驗,鏡面由8瓣厚度5微米的鍍膜鋁片構成,每個鏡瓣之間都由32根線連接。當鏡包釋放後,會依靠離心力展開。俄羅斯發射的這個鏡面直徑大約是20米左右,據稱當時在地面上產生了直徑4000米左右的光斑,只不過是在後半夜注意到的人很少。
這一次的成功給俄羅斯帶來了信心,在1999年2月4日,他們進行了旗幟2·5陽光反射試驗。這一次的鏡面直徑大約為25米,但很可惜在釋放的過程中鏡面沒有正常打開,導致實驗失敗。
目前很多人對「人造月球」的計劃持有質疑的態度,首先是可行性上並不充分,沒有明確的研究設計以及可行性的原理。其次是目的性並不明確,沒有實際意義,並且影響天文上的觀測,以及對地球上的很多趨光性生物有著致命的影響。千萬不要把月球當成人類自己的家園,在地球上還生存著數百萬個物種,說句不太好聽的話,自己著死也不要拉著其它人陪葬吧?
自「人造月球」這個計劃剛被提出來開始就深受質疑,到目前為止沒有實際行發射行為到也可以理解,本來就更像是一個噱頭而已。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