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人嘲笑排擠打壓絞殺,卻是最勇敢的打工人
86:51來自深焦DeepFocus
喜馬拉雅APP訂閱 深焦Radio
蘋果播客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
距離深焦華語影評大賽
初賽投稿截止還有
9 天
文/ 深焦編輯部
國家電影局12月31日晚發布數據,2020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204.17億元,居全球電影市場年度票房冠軍,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170.93億元,佔總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產影片。
從2020年1月23日影片撤檔、影院停業,到7月20日復工,影院停工長達180天。在這期間,大量電影從業者面臨生存考驗,中國電影業也遭遇嚴重挑戰。復工後,大陸院線始終未能恢復到復工復產之前水平,深焦DeepFocus也曾在今年6月發文認為,我們將經歷漫長的恢復期,而在這之間,每個人都將站在一片電影甚至文化的荒漠之上,感受炎炎烈日,縱使饑渴難耐,也很難尋得綠洲。(閱讀連結:電影,真的要涼透了)事實上,儘管影院復工達到半年,但票房成績卻並不是「砍半」,而是縮水至2019年和2018年的三分之一(分別是641億和607億),由此可見,疫情對電影產業的確產生了巨大打擊。
當然,乏力的也不止是中國電影,全球電影都在疫情之下經受嚴峻考驗。從今年3月起,隨著為了控制疫情進入封鎖狀態,北美電影業進入了被迫冬眠期。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12月29日報導,2020年,北美地區的電影票房收入跌至22.8億美元,與去年的114億美元相比下降了80%,創造了近40年來北美地區票房的最低紀錄。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大量爆米花大片選擇躲避疫情延期至明年上映,使得今年成為電影「真空」之年;其二,部分影片處於各方面考慮流向流媒體,這對影院觀影這一習慣構成致命挑戰,也為本就不多的影院票房雪上加霜。
《八佰》劇照
回到中國。2020年是主旋律電影大獲全勝、電影多樣性銳減之年,而這幾乎也是疫情導致的資本緊縮之後的必然結果。全年票房前五的影片當中,有四部為主旋律影片,分別為《八佰》31.09億元、《我和我的家鄉》28.29億元、《金剛川》11.22億元和《奪冠》8.36億元。唯一成功突圍的是動畫片《姜子牙》,該片憑藉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積累起來的口碑,獲得了16.02億元票房的成績,儘管這一收入和影片質量明顯不符。
《金剛川》劇照
針對這幾部電影,深焦DeepFocus 編輯部都曾作出評論。對於《八佰》,我們認為,最終的效果是人物總體光譜極度豐富,但人物個體弧光不夠完整,個體表現(從劇本到表演)普遍還比較粗糙;它表徵著中國歷史敘述的困境,表明了當代語境下我們仍然無法正視某些問題,表明我們仍未走出歷史的塵埃。(閱讀連結:同為國民電影,為什麼《八佰》不如《敦刻爾克》?)針對國慶檔三部影片,我們認為,《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以及稍早前的《奪冠》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著個人-集體-國家的價值探討,效果也是不盡相同。(閱讀連結:國慶檔哪個電影最不爛?)針對《金剛川》,深焦編輯部先後給出兩篇差評,其中一篇遭到舉報,另一篇得以倖免。文章認為,《金剛川》這部以三個月的「中國速度」造就的命題電影,還是不免淪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豆腐渣工程」,聲勢浩大,不經推敲。(閱讀連結:再看《金剛川》,我們真要退回「十七年」?)
《一秒鐘》劇照
我們真心希望中國電影市場來年可以更加豐富多元,出現更多類似《一秒鐘》(閱讀連結:電影可以刪減,歷史和生命沒法重來)、《拆彈專家2》(閱讀連結:性情大變的是劉德華,還是整個香港?)這樣具有極高製作水準、對歷史和社會有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問世。
《拆彈專家2》劇照
面對疫情下的世界電影,深焦DeepFocus 始終堅信評論的力量,堅持第一時間對全球佳片進行報導:柏林電影節期間,我們連續進行了10天報導,奉獻兩篇專訪:賈樟柯(閱讀連結:記憶擁有者要有熱情講述歷史)和蔡明亮(閱讀連結:告別語言,種下四年影像它自會長出寂寞和思念)、兩篇焦點人物和多篇評論,其中《眼淚之鹽》、《溫蒂妮》和兩部《列夫·朗道》系列作品均獲得編輯部好評,我們在這些作品中,看到了完善的手法、突出的美學、豐富的表意,並相信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電影的無限可能。
柏林電影宮
2020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FIRST青年影展幾乎同時舉辦,我們也對這兩大影節進行了交錯報導:我們對上影節《吉祥如意》導演大鵬(閱讀連結:前半部分金馬獎,後半部分金爵獎?)和FIRST影片《藝術死了》導演周聖崴(閱讀連結:目前FIRST最火的電影,簡直就是大型行為藝術現場)進行了專訪,前者將於2021年1月29日登陸院線,而後者則拿下影展「一種立場」獎。此外,深焦DeepFocus 還撰寫了《情詩》(閱讀連結:這部噱頭滿滿的FIRST熱門片,我們有異議)和《棒!少年》(閱讀連結:中國少年拍出日式熱血,這部FIRST紀錄片讓人沸騰!)兩部電影的評論,兩部影片也在FIRST青年影展最終的評獎中分別獲得最佳劇情長片和最佳紀錄片獎。
《漢南夏日》劇組
此外,平遙國際電影展和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影節(展)。平遙期間,我們對費穆榮譽·最佳影片《媽媽和七天的時間》導演李冬梅(閱讀連結:三代重男輕女,這個農村故事讓人悲從中來)、《漢南夏日》導演韓帥(閱讀連結:武漢少女的夏日,平遙無爭議好評)、《藍色列車》導演張大磊(閱讀連結:金馬最佳影片之後,他又交出怎樣的答卷?)等進行了深度專訪,也為引發極端爭議的影片《伊比利亞的派對》導演胡楊軼(閱讀連結:所有人都在平遙給我的處女作打一星……)提供了闡釋影片的機會。海南島電影節期間,我們對《戀曲1980》導演梅峰、《烏海》導演周子陽進行了訪問,並對黑澤清新作《間諜之妻》進行了評論(閱讀連結:新老兩代日本頂級作者,共同奉獻威尼斯最佳導演)。
回顧2020,深焦DeepFocus 在疫情隔離期間推出兩個全新的版塊。其一是每月一期的深焦碟評,我們為讀者提供每月一期的全球影碟資訊,關注各大廠牌最新公布的片單,並對最新出版的影碟進行深度測評。其二是深焦播客,我們在Apple Podcast、喜馬拉雅、小宇宙等(泛)播客平臺共同推出每周一期的音頻聊天節目,涉及電影節、焦點影人、泛文化專題等,希望為讀者和聽眾提供相對輕鬆又兼具深度的內容。
從第一期以來,我們邀請《氣球》導演萬瑪才旦、《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帝國遊戲》譯者王天艾、《小津安二郎全日記》譯者周以量等為我們解讀了他們的作品;導演邱炯炯、導演梁鳴、竹原青、以及電影學者李迅、影評人開寅、深焦作者海帶島、Methy等與我們探討了費德裡科·費裡尼、李滄東、埃裡克·侯麥、大衛·林奇、三島由紀夫等電影、文學界的巨擘大師和最新的電影理論。除此以外,我們還對坎城電影節、平遙電影展進行了評述,深入評析各大節展競賽、創投等環節;深焦日影組則對日本真人電影、動畫以及各類電影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我們希望,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不僅能夠以文字評論與讀者進行連接,也能通過聲音的傳遞消弭隔離帶來的距離感。
在這個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年份,電影評論隨著電影行業的萎縮而式微:我們見證了法國《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雜誌的易主,見證了美國《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的休刊……我們甚至一度懷疑,電影真的還會好起來嗎?電影評論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在「紅包」和「舉報」盛行的今天,評論生存處境無疑愈發艱難,但與此同時,電影評論的使命無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確:為讀者和觀眾去蕪存菁,讓電影之火得以更好延續。為此,我們繼續舉辦第五屆深焦DeepFocus 華語影評大賽,我們相信,只要世界存在,影像就會存在;只要影像復活,評論便會隨之涅槃重生。
當然,2021將仍然是電影產業面臨巨大困難之年。從全球角度看,全球疫情延續,電影院線萎縮已逐漸形成不可逆轉之勢,這為流媒體的興盛創造了巨大的機會;西方各國電影節仍然籠罩在無法舉辦線下活動的陰影當中,規模縮小已經成為必然——此前,第71屆柏林電影節原計劃於2021年2月11日至21日於線下舉辦,但是由於德國疫情不容樂觀,主辦方正在考慮於明年3月初推出線上主競賽單元,同時線上舉辦歐洲電影市場展會,並於6月初舉行小型的線下全球首映。大量優質電影去向依舊成謎:《安妮特》(萊奧·卡拉克斯)《此晨半晴陰》(布魯諾·杜蒙)《聖母》(保羅·范霍文)《彼得羅夫的流感》(基裡爾·謝列布連尼科夫)《阿赫德的膝蓋》(那達夫·拉皮德)《人間喜劇》(澤維爾·吉亞諾利)等不知會否出現在2021年坎城電影節,當然,我們也無法確定2021年坎城電影節是否會如期舉行……
左上:《安妮特》海報
左下:《此晨半晴陰》劇照
右:《聖母》片場
在2021年的第一天,我們只能期盼疫情儘早消退。我們對美的追尋不會停止,恰如《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裡阿森巴赫對塔齊奧的追尋。
編輯:烘箱
世界很煩也很可愛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