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駱駝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國西北部的、青海、甘肅和內蒙古西部一帶。這些地區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僅乾旱缺水,而且夏天酷熱,冬季奇冷,常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惡劣的生活環境,使野駱駝練就了一副非凡的適應能力,具有許多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特殊生理機能,不僅能夠耐飢、耐渴,也能耐熱、耐寒、耐風沙,所以得到了「沙漠之舟」的讚譽。
野駱駝的體形高大而稍瘦,體長2.2~3.5米,體重450~690千克。野駱駝的背部生有兩個較小的肉駝峰,下圓上尖,堅實硬挺,呈圓錐形,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過去曾認為駝峰是貯水的器官,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駝峰的結構主要是脂肪和結締組織,隆起時蓄積量可以高達50千克,在飢餓和營養缺乏時逐漸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熱能。它還具有適當變化的體溫,在傍晚時升高到40℃,在黎明時則降低到34℃,從而適應荒漠地帶一天中較大的溫差。
野駱駝能夠很長時間不喝水而仍然正常生活,僅僅是身體逐漸消瘦,但喝水以後,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完全恢復。野駱駝耐渴的機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況下,它可以一次暢飲10多千克,在胃內的水脬中貯存起來;二是它的血漿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維持血漿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黏膜面積很大,能防止水分散失;四是它的體溫日夜差別竟達6℃,所以能夠通過調節體溫來控制水的消耗。還有它的皮膚很少出汗;排尿較少;糞便乾燥,含水極少;呼吸次數少,從不井口呼吸等等。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幾天不喝水,在冬天甚至可以幾十天不喝水。在鹽水泉和淡水同時存在的地方,野駱駝更喜歡飲鹽泉中的水,這樣不僅補充了水分,還得到了身體所需要的鹽分。
野駱駝一般結成群體生活。成年駱駝走在前面和後面,小駱駝則排在中間,並常常沿著固定的幾條路線覓食和飲水,稱為「駱駝小道」。野駱駝善於奔跑,行動靈敏,反應迅速,性格機警,嗅覺非常靈敏,有人認為它就是靠嗅覺在沙漠中尋找到水源的,也可能是憑藉特有的遺傳記憶。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2小時便能站立,當天便能跟隨雙親行走,一直到1年以後才分離。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35~40年。
現在在澳大利亞原野和美國加州內地等地方也生活著一些「野駱駝」,不過它們都是家駱駝又重新野化所形成的。因此,有人認為我國的野駱駝也是家駱駝野化所形成的,並根據歷史上「絲綢之路」中擔任運輸工作的駱駝曾經丟失了大約三萬多隻的記載,推斷現今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野駱駝就是它們的後代。但更多的證據表明,這些野駱駝的確是真正的野駱駝,在其分布區內還曾發掘出比絲綢之路時期要早幾十萬至上百萬年的野駱駝化石。從野駱駝生存的惡劣的環境來看,即使當年有家駱駝離群逃到野外,也很難長期生存下來,繁衍後代。從野駱駝和家駱駝的比較解剖學結果來看,它們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家駱駝的頭骨較短而寬,野駱駝的頭骨則較窄而長。
我國野駱駝的野外總數已經不足1000隻,僅與野生大熊貓的數量相仿,所以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為了有效地保護這些殘存的稀世珍寶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國已經在野駱駝比較集中的聚居區建立了甘肅阿克塞安南壩、阿爾金山、塔裡木等自然保護區,使它們能夠繼續在自然界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