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19世紀有一個外國科考隊在沙漠中尋找能適應酷熱和高旱之惡劣條件的「沙漠動物」,最後在他們居住的帳篷裡抓住了一隻蚊子,大夥喜出望外,以為有了新發現。然而研究結果給他們當頭一棒:這隻蚊子是他們從千裡之外的城市住地隨帳篷帶來的。於是他們得出結論,除駱駝以外,沙漠對所有動物而言都是「死亡之地」。
駱駝屬於沙漠,天經地義,就像魚兒屬於水一樣。人們一直認為素有「沙漠之舟」美稱的駱駝(單峰駝)來自阿拉伯半島、印度和非洲北部,而雙峰駝產於中國和中亞。如果這些科考隊員還活著的話,當代的加拿大科學家也許還要讓他們失望一回:最近人們在位於格陵蘭島西邊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駱駝骨骼殘骸,根據科學家們掌握的數據及骨中所含蛋白質的分析,證明這是一頭原始駱駝。從骨骼看,其個頭比現在的駱駝高大。由此說明原始駱駝的生活地區比原先認為的(北美)要往北推移1200公裡,也就是北極地區。科學家們於是得出結論,原始駱駝是通過白令海峽(當時是一條很窄的、兩邊是水的「陸橋」),先到歐亞大陸,後來再分布到非洲大陸的。
駱駝是人們穿越茫茫大漠的唯一夥伴和保障(儘管能在沙漠裡生活的尚有沙漠蜥蜴、沙漠狐、沙漠跳鼠和少數小甲蟲等,但不能幫助人類成功地走進沙漠、安全地走出沙漠)。駱駝的駝峰裡以脂肪的形式儲藏著大量營養;駱駝的四肢長,腳掌平而寬,有厚皮,這些本來都與北極的雪地相適應。
由於自身的進化,加上人類的馴化,駱駝慢慢發展成「沙漠之舟」,擁有一整套節水儲水、忍飢耐渴的絕招——汗腺少,幾乎不出汗,糞便乾燥水分少;腎功能強,能濃縮尿液,從而防止隨尿液排出過多水分;鼻孔在夜間能從溼度較大的空氣中冷凝出水分;體內有一儲水囊,一次性喝下大量的水後,能維持20天左右滴水不進;一天內體溫允許有6℃左右的變化,有利於減少出汗……
有人問,駱駝為什麼不叫「沙漠之車」呢?這是因為和其他偶蹄目動物不一樣,駱駝以側對步(身體一側的兩腿同時向前邁出的步態)行走,使騎者有顛簸搖晃的感覺,仿佛坐在船上似的。不習慣的人坐在駱駝身上是很不舒服的。
國外將駱駝分為舊大陸駱駝和新大陸(美洲)駱駝,舊大陸駱駝以能吃帶刺植物和含鹽植物而出名。新大陸駱駝會產生一種結構簡單的特殊抗體(重鏈抗體)作為普通抗體的補充。重鏈抗體由雙鏈組成,pH值和溫度的穩定性較高,由於其特殊性能,在抗體藥物研究領域有重要作用。除了駱駝以外,目前只有軟骨魚類(如某些鯊魚)的體內有這樣的重鏈抗體。
人需要學一點駱駝風格:吃苦耐勞、默默貢獻、負重致遠、溫馴而不乏執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