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廣州最開始吸引孩子們的就是大地之舟這個項目,每個人都對建房子充滿嚮往。項目地位於廣州一個森林公園的山上,空氣清新,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繞著山晨練的人們。前期主要是做各種準備工作——相互熟悉、分組、清理場地、材料和工具清點、物資準備、材料學習等等。
房子即將建在這裡
項目的義工們來自五湖四海,有長期從事自然建築的、有自己開農場的、有樸門和自然農法的實踐者、有資深環保人士,共同的特點是——非常友善。不定期會有一些分享,主要集中在育兒、環保領域,由於大部分的分享在晚上,我們住的地方離項目地有二十五分鐘路程,為了保證孩子們每晚八點半上床因此錯過了很多集體活動。但是這樣的環境給了孩子們一個大的認知——這個平臺很開放,每個人都是出於自願來做事情,大家都不計回報只希望對他人有所幫助。
項目處的生活從清晨的早會開始,了解各項工作的進度以及當天的工作安排後大家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每天都會收到各地寄來的愛心包裹,主要是各種有機蔬菜水果、酵素、勞作工具、環保用品等等,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來支持大地之舟。
休息區域,環境是不是很溫馨?
黑板上經常有大家的小分享
孩子們主要參與一些在他們認知領域和能力範圍之內的工作:如種樹;移栽蔬菜;用廢棄材料製作義工人員的胸卡;繪製大地之舟項目地的地圖;製作各種標識牌;帶領新來的義工熟悉場地、登記就餐;給垃圾分類;製作生態磚;建造麵包窯;認識和體驗旱廁;堆肥等等。在這每一件事情當中感受每個義工對生活、勞動的態度;思考做每件事情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方式。
物資分類,便於每個義工都能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基地義工人數較多,每天還會有流動性,統計每頓吃飯的人數也是個大問題。孩子們在設計就餐統計表格。
繪製項目所在地地圖,便於向新來的義工做介紹。
要建大地之舟的地方原本是一塊菜地,大家要把這些菜苗全都移栽到其它地方。
項目所在地環境優美,但沿途的道路兩邊隨處可見各種塑料垃圾。我們的存在是讓環境變得更美好還是更惡劣?
撿回來的塑料垃圾和日常塑料垃圾可以做生態磚。做生態磚時孩子們深受不做垃圾分類之害——日常生活中隨手扔到垃圾堆裡的一包垃圾會給後續的垃圾清理工作帶來多大的麻煩(尤其是食物、油膩和容易腐爛的東西與塑料混合在一起,時間久了異味非常大)。正是因為垃圾沒有分類,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垃圾只得採用填埋和焚燒來處理。有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之後孩子們就更能理解為什麼要做垃圾分類。
製作垃圾分類桶
種樹
廚餘用來堆肥,果皮用來做酵素
製作麵包窯
利用建築垃圾做排水
前期無法做進生態磚內的垃圾都用於打進輪胎
我們在廣州的期間正好趕上廣州的回南天和梅雨季節,項目工期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終我們沒能參與全部的建造過程。這一經歷再次讓孩子們體會到計劃和準備工作遠遠比做事情本身要困難和麻煩得多。這個時候大家已經對大地之舟的各種理念有了一些了解(前期通過觀看大地之舟創始人的紀錄片《垃圾勇士》以及跟其他義工們一起學習,孩子們了解到了大地之舟的用材、建造流程;如何發電;如何通過收集雨水來滿足日常所需),但是沒辦法體會到這些理念是如何融合進實體的房子中,為了彌補這一缺憾老師們帶著孩子們一起製作了一個大地之舟的模型。從大地之舟的設計到實際製作,孩子都參與其中。
首先孩子們要根據房子主人的要求(長、寬、一二樓房間數及功用以及溫室的大小)繪製一張外觀圖以及一樓和二樓的平面圖。外觀圖主要包括太陽能電池板的布置、雨水收集系統的外觀及擺放位置、整個房間水電進出管道的擺放、溫室與居住房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平面圖則主要就是分割出各個不同功用的房間、確定各個房間的大小尺寸。在分配房間的時候孩子們要結合實際生活的習慣和使用上的便捷程度來確認最終方案。
繪製設計圖
設計圖完成之後就要確定模型主體建築的材料,最終選擇土磚與木頭結合(大地之舟選用的是輪胎和木頭結合,因為模型沒法使用輪胎,加之土磚的保溫效果跟輪胎差不多,所以選擇土磚)。接下來製作模型的底座,按照1:12的比例縮小畫出地基的大小形狀,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標識在上面。準備工作就緒大家就開始動手建房子了。我們居住的山上有很多紅泥,大家就地取材和泥製作土磚。玩泥巴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不過做土磚還是有一些技術含量的,需要把泥塊裡面的水分砸出來塑成方方正正的形狀。一開始孩子們的速度都很慢,到了第二天速度就開始快了起來,平均每個孩子每天能做60塊土磚。
土磚準備得差不多了就可以開始砌牆了。砌牆就更考驗建築師的水平了,需要兼顧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平整度。孩子們必須非常專注,否則稍不留神整堵牆都會偏掉或者高低不平。
跟搭建正常的房子一樣,大家先搭建承重牆,再搭建隔離牆,搭到門窗的高度就開始製作門和窗戶。雖然帶領孩子們做的是一個模型,但是該有的功能一個也不能少,所以整個房子的門窗都是可以開關的。孩子們兩人一組,用木頭製作,大概半天時間每人可以完成一個。把門窗安裝好後再砌牆到25公分,一樓就搭建完成了。
接下來要做二樓的地面,為了使做好後的模型能看到一樓房間的布局,大家決定採用玻璃作為二樓地板的材料,二樓整體採用木質結構,屋頂採用傳統的三角頂搭建。最後安裝溫室部分的玻璃,整個工程就大功告成了。
雖然只是搭建一個房屋模型,但是前後歷時將近一周,孩子們看著自己親手搭建的模型都非常有成就感。本來計劃把模型的內部也做出來的,用青苔代替溫室中的蔬菜花卉,用木頭或者泥土製作房間家具和各類電器,並將水管電線的鋪設和汙水處理系統都納入其中,後來限於時間和技術難度沒能製作進去。有了這一次的經歷,以後孩子們可以做一個更加完善的「大地之舟」模型。然後更重要的收穫是,整個模型完成後孩子們基本能清楚建一套房子的流程。
沒能親眼看到實際房子建造完成多少有些遺憾,但是想想我們的初衷——在鍛鍊孩子動手能力之外,更希望的是能夠對他們今後的生活態度和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地之舟僅僅是一套房子嗎?我想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減少自己的欲望,不給居住的環境增加負擔的同時儘自己的努力讓環境變得更好。目前這些理念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我們要做的是讓這顆種子領著我們對原有的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將在大地之舟學到的東西慢慢滲透進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垃圾分類、垃圾使用;不同功用酵素的製作(洗碗、洗衣服、洗頭髮、刷牙、洗澡等等),跟化學工業製品 say goodbye,而這也是大家推動大地之舟這一項目的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