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塔菲再往北,又是三個小時車程,我們去本次旅行最後一站:陶斯。那裡有最最古老的民居——始建於16世紀、1992年被冠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印第安村落;又有最最新潮的住房——一種用垃圾作為建材,不用電不用水,完全取自自然的環保建築、大地之舟(Earthship)。在這一片近似蠻荒的原野,最傳統和最現代同時呈現,給我們很多新鮮的刺激
傍晚時分,我們被導航儀引導到預定的大地之舟中的一棟,這是我們要住兩天的「家」
大地之舟是一位現在已七十多歲的美國建築設計師麥可的創舉。有感於人類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上世紀70 年代,麥可選擇在不毛之地的新墨西哥州建設了一種住房。這種房子用玻璃瓶、易拉罐、輪胎等垃圾砌牆,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作為能源,採集雨水作為生活用水,用循環水澆灌農作物,嘗試了人類一種完全不依賴現代設施生存的樣本。麥可反對核電站,反對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掠取,提出了一種反方向的生存和發展的理念。(所謂反方向是我的概括,正方向的生存發展概念是予取予奪。比如這地方缺電,想方設法水力、火力發電;缺水,劈山架橋引水。太熱,裝上中央空調;太冷,地暖電暖水暖等等。同樣面對資源緊缺,麥可是向自然去索取,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理念。)麥可的第一套住房就是自己的婚房。可是這種建房方式違背了美國建造住房的規範,而規範是有法律保障的。於是,麥可最終被吊銷了建築師資格,建造的房子被封存。即使面對如此厄運,麥可也沒有放棄,一直用提交法案的方式,爭取權利。一直到2005年,印尼發生海嘯,麥可被邀請參與災後重建。他終於獲得施展的機會,在印尼設計建了許多最為環保的建築,也被美國當局重新首肯,法案最後也獲通過,2006年以後,這種建築就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出現。新墨西哥州的陶斯附近有好幾個這樣的社區,都是這樣的房子。有的是有常住居民,有的是供遊客使用的客棧,我們租的就是這樣的一棟
整個房子背靠一座土堆,擁有了厚實的牆體。屋子南面是玻璃溫室,白天曠野無遮無攔的陽光照耀,厚厚的牆體就把熱能保存下來。夏天則用天窗調節散熱,以及用地下管道使熱氣上升降溫。房子沒有空調,當地氣溫白天零下4-5度,夜晚零下十幾度,我們在室內只穿毛衣,蓋薄被。房間裡面其實就是一大間,分成睡覺、吃飯、看電視、衛生間幾個區域,沒有隔牆可能更方便恆溫。我們用的電來自屋頂的太陽能;水,來自屋頂的雨水收集。洗澡洗衣的水,會轉到衝馬桶(衝馬桶時能看出來水有點渾濁)。衝過馬桶的水會經過處理澆灌溫室的植物。屋裡有洗衣機,但不像美國其他地方洗衣機都和烘乾機搭配,這裡沒有烘乾機,戶外有晾衣杆和晾衣繩。要不是住進來,簡直無法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屋主還提供了影碟機,讓我們觀看2008年在國際獲得獎項的紀錄片《垃圾勇士》,記載的就是麥可的故事
夜晚,燃起篝火(白天在超市買了一小捆燒火的木材),抬頭仰望滿天繁星。銀河系細細密密的小星星匯聚成瀑布一樣懸垂著,離得是那麼近,仿佛伸手能夠著。對著手機上的谷歌天象圖,我們尋找牛郎織女,尋找北鬥七星、天王星、冥王星。清晨,曙光照耀下醒來(屋子沒有窗簾也不需要窗簾),雪地上有不知名的動物的腳印,一隻肥肥的野兔蹲在窗下啃食。這裡的一切都是原生態的,奇怪的是一住進這裡,我們馬上變得環保了,垃圾分類,儘量節水,能不洗的衣服也不洗了,好像在這裡被洗腦,變成了一個環保達人
我們的「家」
室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窗外的野兔
晾衣架和玻璃溫室,採光和取暖都靠這種斜面的玻璃牆
調節溫度靠天窗
大漠中不需要窗簾
就是這些設備在進行水的處理淨化再循環利用
大漠曙光
曠野人家
垃圾建牆
垃圾勇士麥可
廢輪胎成了臺階
廢物砌的圍牆
大漠風光
長空落日
每天都在演繹的壯麗
夜晚燃燒篝火看星星
早起想堆個雪人
結果就堆成這樣,懂得了堆雪人也是技術活,不容易的
大地之舟
在普韋布洛,我們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印第安村。這裡的房子始建於16世紀,採用的是傳統土坯,下厚上薄的牆體。這樣房子就向裡面縮進,下層變成上層的陽臺。印第安人至今還在房子外邊搭個梯子上下樓
教堂
教堂大門
燒陶的爐子
這間小教堂裡,剛剛舉行了一場葬禮,所以村子推遲了一小時開放。我們進去參觀的時候還有個棺材放著,不知道人是不是躺在裡邊,但不讓照相。好幾家門前都有燒陶的爐子,我們在聖塔菲買到的陶器就產自這樣的爐子。在陶斯,有很多制陶和售陶的店,一般前店後廠,每個陶器有製作者的編號。大概是很少看到中國人,我們買了一個陶罐,售貨員聽說我們是上海人,這個陶罐要帶回上海去,興奮地說,作者明天要來,我們要告訴他,他的作品去中國上海啦!
陶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