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宗雷 通訊員 席娜
睡眠天天有,失眠,對大部分人來說只是一件小事兒。
可對一些人來說,日積月累的失眠背後是心理健康出現預警。
睡眠日前夕,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陪診副院長胡雄,探訪心理健康與睡眠的關係。
選取三個典型故事,希望能帶給一些人警醒!
故事一
每一段戀情不會超過2個月,32歲的姑娘現實和夢分不清
"每天就是做亂七八糟的夢,醒來就忘了,也實在想不起來。每天感覺現實和夢都分不清。"
米色風衣,蕾絲裙,黑高跟兒鞋,32歲的李菱(化名)扎著長馬尾,說著自己這一段時間做的夢,雙手不停地搓著手中的就診卡。
最近幾年,她慢慢發現自己出現了問題,本來已經談婚論嫁的年齡,卻一直找不到對象。
從18歲開始,每交一個男朋友,相處不超過2個月就得分手。
上一段戀情是3年前了,男友對她很好,相處的一個月裡,李菱沒有一天不說分手的,卻一直分不成,最後男友撂下一句"分手吧,你太作了。"
李菱再去挽回卻挽回不了,倆人感情拖拉了八個月,還是分了。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不可愛的,把他對我的好當作是暫時的,覺得他現在願意對我好,與我無關,我是不好的不可愛的,他是遲早要離開我的,所以就一直試探他,也就是我作得很。當他真的離開我,我就挽回不來了。"李菱說,所以自己就會在一段又一段的新戀情中不斷提分手。
李菱苦笑了一下,說起自己的早年生活,打2歲開始離開父母,被爺爺奶奶帶回老家去養,好像自己被父母拋棄了,直到十幾歲才回到自己家,"好像我對他們無論怎麼付出,都得不到回報一樣。"
胡雄:她渴望被愛,早年的父母養育的缺失讓她幼小的心靈產生了父母不愛我了的感覺,她一直試探著別人是不是愛他,這點在戀愛當中被激活了,她也怕喜歡她的男友是暫時的,於是就不斷地試探試探男友,時間久了男友一定會離開,這樣就反覆多次戀愛失敗。每天都做亂七八糟的夢也是她的內心缺愛不安全的反應。
故事二
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噩夢連連,這個小夥幾天暴瘦十幾斤
一身挺拔的西裝,金絲邊眼鏡,黑皮包。28歲的趙恆(化名)一進入診室就打開了話匣子:最近煩心的事請多,吃不下睡不著了,情緒也不穩定,就是感覺積極性沒那麼強,前段時間做過一次夢,夢見自己被一圈人追打著,在夢中驚醒了。
趙恆的父親經營了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將一處超市交給趙恆打理,"大伯、舅舅從老家跟著幹活,管也不好管,搞得我睡不著吃不下,每天夢中就是跟這些人吵架。我真想辭退他們礙於情面,我得再給他們機會看能不能有所改觀"。
胡雄:這是一例心理因素引發的睡眠障礙,這個小夥子真是個好人,親戚來超市工作不好管理就自己受著,煎熬著自己,讓自己焦慮不安出現睡眠障礙,在夢中也倍受折磨。他的人格層面具有強大的超我,使自我受煎熬。
故事三
睡到凌晨1點,這位媽媽把家裡所有燈打開練字看書
在一位老年女子的陪同下,35歲的張美(化名)進入診室。
"最近一個月,感覺白天突然就心情不好,鬱悶想死,過了幾天後心情又變得特別的好,高興愉悅想幹活。家裡單位都沒啥事,就是感覺心情時好時壞,情緒波動很大,睡也睡不好,而且夢多,一會天上一會地下,有時夢中大笑,有事夢中哭醒。有幾天睡到半夜1點就沒睡意了,很興奮想起床做事情又怕影響家人,就不停地練字到天亮。"張美說。
最初出現症狀,是去年八九月份,一家人去外地旅遊回來就跟變了個人一樣,晚上只能睡到凌晨1點,就開始無邊的失眠,看電視覺得動靜太大,就把家裡客廳、廚房、書房等所有的燈打開,練字看書一直到天亮。
張美開始回憶在這之前覺得不舒服的經歷,那應該是在坐月子期間,家裡小寶比較鬧,張美就整夜整夜睡不著,婆婆要上班,媽媽過來幫忙帶孩兒,自己都覺得有些抑鬱,整天動不動就哭,整個狀態持續到產假結束,"上班後,就不管孩子了,自己慢慢就好了許多,現在孩子四歲了,我又突然有不好情緒了。"
胡雄:這是一例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以情緒變化大的抑鬱與躁狂兩種形式出現。早起發現一般是通過睡眠的觀察,如睡眠少了那就可能是躁狂要發作了,如夢中哭泣悲傷,預示抑鬱症的開始。還有她的夢是多變的。
睡眠的好壞是身心健康的標誌
在當天的陪診中,河南商報記者發現,有意無意的聊天中,胡雄都會讓前來就診的人說自己的睡眠狀態。睡眠與心理健康有著怎樣的關係,河南商報記者對胡雄進行了專訪,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河南商報:睡眠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是怎樣的?
胡雄:睡眠的好壞是身心健康的標誌,睡的不好,一定有身體或者心理的不健康。
了解睡眠不好背後的心理學意義,比了解睡眠障礙本身更有意義,其背後的心理癥結找到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若僅靠安眠藥等,那是治標不治本。
很多是睡不好,情緒產生問題,是整個大腦的反應,是警報是預警。
持續睡不好的患者,得找原因,每一個失眠者背後都有故事。
河南商報:什麼樣的睡眠問題需要引發大家的關注?睡不著?做夢?還是什麼?
胡雄:睡眠障礙一般分為入睡困難,醒的次數多或易驚醒,噩夢連連,早醒,自感起床後不解乏等。
夢境是觀察睡眠障礙的一個窗口,是一個洞悉內心世界的素材,也是了解一個人睡的好壞的一個判斷標準。如果一個連夢都沒有,那就是非常好,如果做了一夜的夢,可能睡眠就不好。
對夢境,我們可以自己做一些分析。夢境是真正心理活動的內在表現。反應我們當下,做夢者的真實情感。我們經常通過問夢分析夢,判斷睡眠問題在哪,核心點在哪。
夢是人內心世界的反應,比如,白天說話是要符合邏輯才說,白天的情緒是壓抑的,比如恨一個人那是不能說的。但是到了晚上,是用夢境來說話的,做夢是不符合邏輯離奇古怪的,但夢裡的情緒情感是真實的沒有偽裝的,是真實的情緒,它發洩出來了。
所以,夢中的情感是真實的,夢中如果緊張,焦慮,不愉快,說明這個人最近有不舒服的經歷。
這兩種判斷,臨床上,也是雙相情感障礙,躁狂或抑鬱要發作的預知。
河南商報:我國睡眠障礙患者發病率情況如何?
胡雄:2003年,北京市用國際標準做了一個流調,睡眠障礙發生率為9.2%。
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在普通人中間做了調查,睡眠障礙發生率高達57%。
所以,不同的研究方法,統計體系,睡眠障礙發生率不同,大致在4%~50%之間。
河南商報:您從業三十多年,見過各種患者,給大眾有哪些警醒?
胡雄:從業三十多年,對健康的關注,很多時候也是對夢的關注和睡眠障礙的關注,因為健康需要良好的睡眠,睡眠需要高的質量,研究一個人的內心,可以通過睡著以後,通過夢境觀察內心世界。關注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夢,可以讓我們更加健康和幸福。
心理治療有兩句話,讓夢做不完的人能把夢做完,讓不會做夢的人學會做夢。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裴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