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簡單而又豐富,獲取視頻娛樂資訊的途徑更是五花八門。恐怕除了爺爺奶奶那一輩兒人還會守著電視機觀看節目以外,年輕一代恐怕更傾向於在平板或者手機上翻看自己喜歡的節目了。這種變化,來的如此突然,它險些讓電視退出歷史舞臺,淪為客廳的「背景牆」。
但這種刺激未嘗是件壞事,它加速了電視顯示技術的迭代,各大廠商也是極力促成新技術的誕生,試圖讓消費者看到,電視機在客廳娛樂中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新一代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OLED電視應運而生。
OLED電視越來越便宜 液晶電視還能買嗎?
自2013年開始,OLED面板技術逐漸成熟,從一開始的定位高端,到現在的價格日趨親民,OLED電視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當年擊敗傳統CRT,持續霸佔電視市場近20年之久的液晶電視(LCD電視),如今真的要被趕下神壇了嗎?
·OLED電視越來越便宜,液晶電視到底還值不值得買?
恰巧,我身邊也有很多自稱「中產階級」的朋友想要換個高逼格的好電視,但是對於新興的各種顯示技術仍是一頭霧水。鑑於目前很多人在該選傳統液晶電視(LCD)還是OLED電視上犯迷糊,OLED電視到底好在哪兒,我到底有沒有必要多花錢在這些新技術上?
OLED電視和LCD電視有何不同?
儘管很多人似乎對LCD和OLED兩大技術的差異有著清晰的認知,但這兩大技術的區別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考慮到越來越多的人依然糾結於該買OLED還是LCD,今天筆者就從1.輕薄程度、2.色彩、3.黑場表現、4.響應時間、5.HDR效果、6.可視角度、7.價格等多個技術維度逐一分析,目的就是讓大家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選購時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
·技術起底,LCD和OLED究竟有啥區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LCD和OLED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顯示技術。兩者在發光原理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而這些「先天」的差異化,導致兩類電視產品相互「取長補短」。
從字面意義上看,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就是「液態晶體顯示」技術,LCD電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液晶電視,是一種採用了LED(發光二極體)為背光光源的液晶顯示技術電視。
OLED附帶的自發光屬性
而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字面理解為「有機發光二極體」,它和LCD最大的區別就是具有「自發光」的屬性,有機發光半導體的元件可以「自行發光」,並不需要「背光源」的支持。
從字面上理解,好多人可能還是不太明白:「自發光」是什麼意思?OLED技術具體是怎麼實現的?不要緊,曾有業內人士對OLED和LCD的區別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OLED和LCD,一個像太陽,而另一個像月亮。」
依靠背光系統工作的液晶技術(LCD)結構及原理
當然,OLED是太陽,因為所有恆星都是「自發光」的,所以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上看它都是亮的。
LCD則更像是月亮,因為行星本身不會發光,需要輔助光源,並通過反射折射光線來發光;而LCD的光源就是屏幕後方的背光板,通過折射反射來照亮顯示屏。
·精簡的模塊架構使得OLED在輕薄程度上優勢明顯
OLED顯示技術並不需要背光源,少去了液晶和背光模塊更加輕薄
相比較結構複雜的液晶技術,OLED顯示技術由於不需要背光的支持,所以省去了液晶和背光模組,結構非常簡單,機身自然也可以達到極致超薄,大概可以做到傳統LCD的1/3 厚度。
全球最薄的壁紙電視來自LG W7 OLED電視,厚度僅為2.57mm
而全球最薄的壁紙電視,目前只有OLED顯示技術才可以實現,2.57mm的厚度足以讓人瞠目結舌。而OLED顯示技術除了更加輕薄以外,它的優勢還體現在了產品形態上。
OLED柔性屏幕
OLED的柔性可彎曲特性,不僅可以應用在電視上,未來或許可以讓智能設備充滿想像空間。結合OLED薄的特性,屏幕可以做成一張紙那麼薄,可隨意彎曲摺疊,這在LCD時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由於輕薄 「屏幕發聲」這種黑科技只有OLED才能實現
採用屏幕發聲技術的索尼 A1系列 OLED電視
而在去年,OLED電視實現了我們聞所未聞的「屏幕發聲」這樣的黑科技。這項技術來自索尼發布的2017年旗艦產品——XBR-A1E Bravia 4K OLED電視。它的神奇之處在於,產品可以不依靠發聲單元,而是通過屏幕震動來發聲;換句話講,電視屏幕就相當於揚聲器。這項技術可以節省電視內部的空間,並充分發揮OLED無需背光的超薄優勢。
由於液晶屏幕的結構比較複雜,分背光層和液晶材料層,而震動又會對液晶分子的偏轉產生影響。所以以屏幕震動產生聲音的技術,只能應用在結構相對簡單且輕薄的OLED電視上。
故,論輕薄程度:OLED勝。
·黑場表現:OLED勝
黑場表現也可以稱為黑位水平:指的是畫面在顯示最深顏色時,究竟能「黑」到什麼程度。舉一個現實中的簡單例子:經常玩兒遊戲的同學應該比較清楚,在遊戲讀取階段,一般都是黑屏狀態,屏幕下方一般會出現「Now Loading」的白色字樣。這個時候是考驗LCD和OLED黑場表現的最佳時機。
LCD電視的漏光現象無法完全避免,只是漏多漏少的問題
由於結構限制,LCD一般是通過對白光的屏蔽來實現黑色的表現,因此想要顯示出真正的黑色是非常困難的。嚴格講,LCD電視並不能帶來真正的黑色,畢竟遮蔽效果再好,還是會有一定的漏光現象,就連近些年大展頭角的QLED量子點背光系統都無法保證完全不漏光。
而OLED具有電致自發光的特性,每個像素點自身都能獨立發光,光源可以自發控制,只要關閉發光機制,就可以帶來真正的黑色。因此,在黑場下不可能出現漏光現象,從而提高對比度和畫質表現。所以,對於那些追求極致體驗和代入感的遊戲玩家來說,目前恐怕只有OLED電視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OLED是自發光,波長更加接近於自然光,對人眼的傷害較小;而LCD顯示技術會不可避免地對眼睛產生藍光危害,雖然短時間觀看影響並不大,但是如果家中有1-10歲的小朋友的話,則需要適當控制孩子觀看電視的時間。
·響應時間:OLED勝
我們在購買電腦顯示器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響應時間這個詞,其實電視行業也是有這個參數的,只是廠商們一般都不會大肆宣傳,所以就被大眾忽視了。 我們平常看體育比賽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殘影」現象,而這些殘影會頻繁出現在高速運動的物體上。
在液晶電視上比較常見的殘影現象
屏幕的響應時間通常是指電視各個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也就是像素由暗轉亮或者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時間越短,屏幕響應時間越快,越不容易造成拖影。
由於LCD電視和OLED電視在構造上的「先天差別」,LCD電視無論通過何種手段或技術,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畫面殘影現象。我們想要改變LCD像素點的明暗程度,就要對液晶分子進行一定的偏轉;而液晶分子從接受驅動晶片指令到改變狀態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響應時間」。
液晶屏工作方式註定殘影無法根除
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儘量降低LCD電視的響應時間,目前最好的LCD電視的響應時間為2ms左右。因此液晶屏的殘影現象註定「無法根除」,只能做到儘量避免。
而反觀OLED電視,由於「自發光」的屬性,可以直接控制像素點的明暗變化,而無需像LCD那樣再對液晶分子進行偏轉了。這便造就了OLED電視在響應速度上要遠遠優於LCD產品,甚至比等離子電視還要快上1000餘倍。所以,我們肉眼基本上不可能看到殘影現象了,在高速動態畫面的表現力上面,OLED具有比較大的優勢。
所以,對於愛看體育比賽、玩電視遊戲的朋友來說,響應時間這個參數一定要多加關注。若要選擇LCD電視的話,建議購買4ms甚至更高響應時間的產品;而選擇OLED電視的話,則可以忽略殘影問題了。
·HDR效果:不分伯仲
HDR這個概念我們第一次聽說應該是來自於相機或者手機拍照吧。HDR的全稱是High Dynamic Range,即高動態範圍;其中動態範圍是指亮度高低的範圍和對比度,高動態範圍擁有更加寬廣的明暗亮度範圍和更高的明暗對比,說白了就是讓畫面亮部更亮,而暗部更暗,使圖像更具衝擊力。
HDR可以更好的還原真實場景
而電視HDR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技術,區別在它對畫面的改變方式上。電視HDR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亮度,亮度的提升可以使畫面更真實,尤其是戶外場景。在電視顯示技術上,HDR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明暗對比較大的圖像,明處暗處都更清晰。
LCD電視主要是通過改變背光和液晶分子層共同作用來實現的,把亮的地方的背光調高,暗的地方把背光調低或者乾脆關掉,從而實現對整塊背光的調整以達到最佳的顯示效果。
而反觀OLED電視,得益於每個像素獨立發光的特性,每個像素都能夠閉合,實現純淨的黑色,這就是前面提到的OLED電視在黑場表現上的優勢。而在黑色的襯託下,畫面的明暗對比就會比較明顯。
總之,無論是LCD還是OLED,想要有好的HDR效果,都必須購買高端的產品才能體驗到「合乎標準」的HDR效果,萬元以下的HDR電視基本上只能是「聽個響兒」了。想了解詳細情況可以參閱:《HDR實測告訴你:10000元以內電視莫談畫質》。
·可視角度:OLED勝
通常我們在家裡看電視都是陪著家人一起,由於坐在沙發的不同角落,而每個人的觀看角度也不盡相同,因此電視的可視角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可視角度上,LCD顯示技術的垂直偏光片結構限制了它的可視角度。由於提供液晶顯示的光源經折射和反射後輸出時已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超出這一範圍觀看就會產生色彩失真的現象。雖然IPS、曲面屏幕等技術可以改善LCD顯示技術的視角問題,但仍然會存在一些死角。
OLED在可視角度上更具優勢
而OLED電視則不具有視角問題,甚至從極端的角度觀看都是基本一致的;OLED電視的色度視角和水平、垂直對比視角表現都比較不錯,能保持畫面的本色,並且影像具有很好的層次感。
·價格:LCD勝
價格永遠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前幾年,OLED電視還是只屬於「中產階級」的高端玩意兒;畢竟,那些追求極致體驗的高級玩家更關注的只是產品的「價值」,而並非「價格」。就拿索尼來說吧:高級執行副總裁高木一郎曾在採訪中透露過索尼電視的消費者畫像:1.電影電視劇迷、2.體育發燒友、3.遊戲玩家。
王先生和他價值50萬元的索尼Z9D
所以,索尼非常清楚,自家產品的核心消費群體始終沒有改變——他們都是注重生活品質、願意掏錢為高附加值產品買單的消費者,也就是「消費升級」潮流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中產階級」。
·由於面板供應量不足,OLED在發展初期定價偏高
然而,中產階級畢竟只是少數,目前OLED電視所面臨的最大市場障礙仍舊是價格問題。
由於OLED在發展初期,全球只有LG Display一家在供應OLED面板,所以產能相對液晶面板非常有限,這一現實註定OLED電視只能定位全球2%的高端市場。同尺寸、同功能的價格相差至少在一倍以上,OLED電視價格甚至一度成為主流液晶電視的3-5倍。
LG Display發布世界首款OLED電視
2013年,LG發布的首款OLED電視,其定價為14000美元(約為人民幣88628元),真的可以用「驚為天人」來形容了;來到2018年,55英寸的國產4K OLED電視價格已經降到一萬元左右。
·雖然OLED價格持續走低,但與液晶電視價格差距依舊存在
短短幾年時間,OLED電視的價格已經下降了近10倍,逐步進入一個相對親民的主銷價,OLED殺進主流市場的決心之大,無疑會讓LCD倍感焦慮。
但是,打開各大電商平臺,我們依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雖然OLED電視較前幾年已經有了大幅度的降價,但萬元以下的機型還是屈指可數,價格基本上鎖定在10000~20000的價格區間。而反觀當下主流的液晶電視,價格集中在4000元上下,價格優勢比較明顯。
OLED電視的價格這些年在持續走低
目前,面對這種價格差距,我們就得搞明白,OLED電視相比傳統液晶電視這些「附加價值」,你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你是否願意為這些「價值」,在「價格」上做出讓步?
結合上文我們已經從幾個維度對LCD和OLED電視進行了多維度的技術分析,OLED技術領先LCD,在多項顯示指標上優於LCD,我給出的建議是: 如果你是一名追求極致體驗的高端用戶、遊戲達人或者是藍光愛好者,對於響應速度和黑場表現的追求比較苛刻的話,你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OLED電視了。 如果你對屏幕的素質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平時只是偶爾和家人一起觀看電視節目的話,LCD電視的價格則更接地氣,相比OLED仍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那麼購買一臺LCD電視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關於LCD和OLED電視的差別,前文已經為大家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如果還不清楚怎麼選的話,筆者為大家精心推薦以下三款電視產品:
·高性價比LCD電視之選
網際網路電視更多追求的是豐富的內容與人性化的作業系統,海信在近幾年時間開發除了非常具有特色的VIDAA系統,並且融合了包括聚好用、聚好看、在內多種多樣的豐富內容資源,得益於自身優秀的產品工藝與供應鏈優勢,海信旗下的電視產品,一直都是國內消費者的寵兒,海信LED55EC720US更是這些寵兒中的佼佼者,55英寸尺寸適中,多核心處理器性能強勁。超薄+4K+全金屬,這款入門級的全能選手你值得擁有。【售價3999元】
海信LED55EC720US液晶電視
·中高端液晶電視首選
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之下,消費者更加注重電視品質表現,TCL C5電視憑藉出色的外形設計,精心雕琢的細節,以及哈曼卡頓高質量的音響效果,獲得了追求高品質都市白領的熱愛。現代、高檔、精緻、足以滿足現代都市人對品味與質量的追求。【售價8199元】
TCL 55C5電視
·追求極致遊戲玩家首選
索尼對於畫質的堅持與追求人盡皆知,如果你是一名追求極致的遊戲玩家,普通的4K顯示器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你的話,這款來自索尼的KD-55A1 OLED電視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無論從「屏幕發聲」、色彩還是黑場表現都是其他主流液晶電視無法比擬的。畢竟,17699的售價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是,當你看到這款電視的時候,恐怕你會覺得這錢花得值!【售價17699元】
索尼 KD-55A1 OLED電視
寫在最後:
霸佔電視市場近二十年之久的傳統LCD電視,在當前節點似乎「氣數已盡」,液晶時代將被終結的論調在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而事實證明,OLED電視在近些年發展勢頭異常猛烈,佔領高端電視市場已成定局,進一步取代LCD電視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了。
但是,OLED的前行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目前還在研發階段的電致發光QLED技術以及Micro LED技術兩隻無形的大手把OLED壓得喘不過氣來;Micro LED在功耗和亮度表現上均勝過OLED一籌,但是現階段,在價格方面,Micro LED面板成本高得有些離譜——這就好比前些年OLED面板之於LCD面板一樣。
雖然現階段QLED技術還屬於LCD陣營,但目前三星致力研發的QLED是基於電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也就是說,QLED最終的發展方向依舊是「自發光」。如此一來,OLED、QLED和Micro LED三者均認準了自發光技術。看來,下一個電視時代的格局似乎已經非常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