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
同濟大學化學碩士
一心一意掙罐頭的貓奴
試驗臺和化妝檯上的瓶瓶罐罐愛好者
最近,有不少小夥伴很關心二氧化鈦的處境。
因為歐盟說,現在它是「2B」了。
怎麼幾天不見,好好的二氧化鈦就變了呢?
啥是「2B」?
針對人體有木有致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所(簡稱IARC)把一些物質分成了4個大類,從1到4,對人體致癌性可能程度遞減,其中2類分為2A和2B兩個部分,「2B」就在這了。
歐盟為啥說二氧化鈦是「2B」?
在2017年RAC(風險評估委員會)就建議將二氧化鈦歸於2類,在今年的2月18號,歐盟正式確認了這件事,風險來源於可吸入的顆粒態二氧化鈦。
(大致譯文:在2017年9月14日,關於二氧化鈦的科學意見中,RAC(風險評估委員會)建議將可吸入的該物質歸為2類致癌物。由於人體會吸入顆粒形態的二氧化鈦,它會滯留在肺部並且較難溶解,推測其會誘發肺毒性與後續的腫瘤發展,從而需提醒使用者做好預防措施,降低人體損傷風險。)
截圖來自: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_del/2020/217/oj
根據2B類的定義,雖然尚不能充分證明,但要有動物實驗的致癌性結果。
那麼歐盟做此判斷依據的實驗是怎麼說的呢?
又開始對付各種鼠了。
將雌性大鼠、小鼠和倉鼠,暴露於不同濃度的二氧化鈦顆粒的空氣中,持續一段時間(每天6小時,每周5天,共13周),結果發現無論是什麼鼠,肺腺瘤發生率都增加了,並且在雌性大鼠的肺中,還觀察到鱗狀細胞癌囊性角質化的病變。(參考文獻:ToxicolSci. 2002 Nov;70(1):86-97.DOI:10.1093/toxsci/70.1.86)
「動物實驗」的證據出現了,都觀察到病變了,為什麼還是「尚不充分」,對人類的致癌性也是「證據有限」呢?
那是因為,不談劑量談毒性,奏是耍流氓。
實驗中,實驗大鼠的肺部出現了癌變,不僅是因為吸入了二氧化鈦,更是因為吸入了高濃度的二氧化鈦。
有多高?
三四層樓那麼高啊……
啊不對,是250mg/m 。
毫克?還每立方米?看起來一點也不高啊。
那得結合人類尺度的數據一同服用才能看出來。
來自《車間二氧化鈦接觸對職業人群氧化應激水平影響的定群研究》這篇文獻裡的數據,採樣的車間個體工人,平均每天接觸到的顆粒二氧化鈦濃度為(1.194±1.015)mg/m ,最大值為6.258mg/m 。
「6.258 VS 250」,你品品,能感受到鼠砸承受的壓力了麼?
也就是說,二氧化鈦顆粒吸入有風險,但風險很低。
防曬霜還能不能用?
作為最重要的物理防曬劑,二氧化鈦變「2B」,大家自然擔心防曬霜還能不能放心使用了。
從片頭一路看過來,相信大家已經get到最重要的點了——高濃度吸入性風險。
對於我們日常塗抹使用的防曬霜,完全可以放心。
防曬噴霧和散粉,有顧慮的同學可以注意一下,放棄使用或者在使用過程中注意不要大量吸入。
對,就是別大量吸入。
這些竟然也是「2B」
我在《二類致癌物清單》裡找二氧化鈦的時候,竟然還看到了一些神奇的物種,比如這些:
看到這些熟悉的名字,再看看「可疑致癌物2B類」的名頭,是不是就沒那麼害怕了呀?
希望以上內容能給大家提供一點幫助。
文字編輯:
Yuki
版式編輯:
老黃
歡迎關注基礎顏究,帶您科學思考,理性護膚。
活兒姐
醃菜也是2B致癌物……默默放下了夾著醃蘿蔔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