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用在高考上最為恰當。高考,除了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人踏入社會的第一道門檻。但是,在這麼多年高考中,經常有人會用行動來質疑高考。
2006年7月,一名19歲的河南省女孩蔣多多在網絡上意外爆紅,上演了一場預謀已久的「高考叛逆」。她故意用雙色筆答題,故意將自己的筆名寫到密封線外,還在四科試卷上寫了將近8000多字抨擊高考的文字,這些「叛逆」的幼稚行為都是她想表達對教育和高考制度的不滿,藉此引起關注。
事情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她幻想被按違紀處理,各科成績都判為零分,可結果出乎意料,她最終分數114分,只有文綜被判為零分,現實與夢想大相逕庭。
本來成績還可以的蔣多多是有機會考上大學的,可在這麼一番「作為」下,過多的媒體關注讓她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的視野。大學之路被斷送了,找工作時人家看到她的簡歷或者是聽到她的名字,誰都不願意錄用。
留給她的只有那一片田野,她總是蹲在芝麻地裡,吃力地薅草,身影被麥苗淹沒。炙熱的陽光下,梁多多滿頭大汗,兩手泥漿,這便是她生活的真實寫照。
高考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嗎?它能傳達出一個人的能力和夢想嗎?也許它不是,也許它不能,可它卻會成為每個孩子通往所憧憬的未來道路上的一個實實在在的「載體」或是「絆腳石」。
1.高考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當我們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很多人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家庭、父母那些外在我們無法選擇,但未來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寒門出貴子」並無不可能 ,撇去財富、地位、身份這些附加添加,它提供了一個公平競技的平臺,足以讓底層的人翻身躍龍門改變命運。
2.高考作為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更是邁入社會的一道門檻
在這「快餐時代」,一張白紙黑字的學歷證書,就是一個人的臉面。在求職,晉升時,面試官對人的第一印象或者是主觀判斷看的就是學歷。在很多企業或者行業中,學歷是一項硬性指標,只有達到那個門檻,才有機會有後續發展。它也許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沒有學歷連施展能力的機會都沒有。
3.高考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是讓青春不留遺憾
作為一名學生寒窗苦讀十二年,天天挑燈夜戰,僅僅只是為了這一場考試嗎?不,它更是對過去的一個見證,對所付出努力的一個回報。在青春最好的時光裡,我們為此拼搏、奮鬥,揮灑汗水與淚水。它不是一個結果,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過程,一個全新的起點。
4.高考給人生帶來了多重選擇性和多樣的空間,讓未來有無限可能
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下,總會有處於被動的一方,他們沒有選擇權只能被挑選,可通過不斷學習,考本、考研、讀博,當起點變得越來越高時,人也會從被動變成主動的一方,不再是別人挑選我們,我們也可以去挑選別人。
在每個孩子的人生中,高考只是一個短暫的旅途,一個臨時的駐紮點。無論你是選擇在這一站停留,還是直接越過到下一站,人生都還是照樣過。
高考對於每個人來說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實現人生價值並不只有高考這一途徑,其他方式照樣可以完成人生逆襲,以平常心對待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