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人基本都看過電影裡面的殭屍吧,變成殭屍之後沒有自己的思想。今天我們要說的動物啊,就跟殭屍有關,雖然現實中沒有殭屍的存在,但是卻有像殭屍一樣行屍走肉般的動物,就連我們最常見的螞蟻、蝸牛都上榜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殭屍動物」吧。
殭屍蝸牛
我們根據圖片上蝸牛的樣子可以看出來,蝸牛的兩個觸角形成一種怪異、腫脹、跳動的外觀。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因為一種叫雙盤吸蟲的寄生蟲,蝸牛誤食了雙盤吸蟲的蟲卵,所以這種寄生蟲就順理成章的進入了蝸牛體內。進入蝸牛體內之後,寄生蟲也不閒著,首先它會從蟲卵發育孢子囊,主要位於蝸牛的肝臟內,然後吸取蝸牛的營養物質。有了能量和營養,寄生蟲就進入蝸牛的觸角裡,最後在蝸牛的觸角裡形成完整的孢子囊,其中盛滿了幼蟲。也就是說,蝸牛蠕動的觸角裡面其實是上百隻寄生蟲在蠕動,真讓人頭皮發麻
更恐怖的是,蝸牛真正的被控制是在當寄生蟲匯聚在蝸牛的觸角的時候。
蝸牛通常是晚上出來,而被寄生之後,它們開始在光線充足的時間活動,寄生蟲控制蝸牛這麼做,目的是為了控制蝸牛爬到比較高的葉子上,用蠕動的觸角當做蟲子來引誘鳥兒吃掉它。一旦蝸牛的觸角被鳥兒吃進腹中,雙盤吸蟲就相當於成功進入了下一個宿主的體內。不過,雙盤吸蟲到底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控制蝸牛的,目前為止啊還是個迷。
殭屍毛蟲
殭屍毛蟲原本並不是殭屍,而是普通的毛蟲,它是被一隻黃蜂害成這個樣子的。殭屍毛蟲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恐怖,但實際上這種毛蟲很可憐。黃蜂把它的卵產在毛蟲的體內,幼蟲從毛蟲體內出現,粘在附近植物的身上,靠毛蟲身體組織來補充營養,慢慢地吞噬著毛蟲。在毛蟲的體內,這些幼蟲會經歷幾個不同的階段,在這個期間,隨著毛蟲體內幼蟲逐漸發育成熟,被寄生的毛蟲身體會變得越來越腫大,但這個時候它還不會表現出任何行為上被操控的跡象。
最後,黃蜂幼蟲需要鑽出寄主身體,在短短一個小時內這一過程就能完成,它們會釋放某種化學物質讓毛蟲癱瘓,變成殭屍毛蟲,聽它指揮。寄生的黃蜂幼蟲就會開始各自鑽出毛蟲的身體。作為宿主的殭屍毛蟲不會立刻死掉,它會倖存下來,但此時的殭屍毛蟲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了,黃蜂的幼蟲操控著毛蟲的行為,把毛蟲變成自己的保鏢。在它們結繭孵化期間,殭屍毛蟲已經變成了一個衷心的守衛守在附近,保護這些寄生者的安全。最終,殭屍毛蟲會因為飢餓而死,而小黃蜂們早已破繭而出飛走了。話說這個宿主也太可憐了吧~
殭屍螞蟻
殭屍螞蟻是指被真菌感染之後並控制行為,直到最終死亡的螞蟻,一般以木蟻為主。科學家發現,這種寄生真菌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進化出控制自己所寄生的動物的能力了,在一塊有4800萬年歷史的葉子化石上,發現了殭屍螞蟻咬住葉子產生的特殊咬痕。
當螞蟻爬過某些地表植物時候,真菌就會附在螞蟻身上,在螞蟻體內不斷生長,並釋放出化學物質影響螞蟻的行為。被真菌控制的殭屍螞蟻不再有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而它們生命的最後階段也是非常痛苦的。在生命的最後幾小時裡,殭屍螞蟻會在附近的樹林地上找一片兒樹葉,用下顎死死咬住樹葉的葉脈,然後死亡,同時寄生的真菌也被鎖定樹葉上,這片樹葉就成為了「螞蟻的墳墓」。
它們通常選擇離地面有一定距離,但是又不是很高的樹葉,因為無論是樹頂的葉子還是地表的葉子,都不適合真菌的生長,所以它們選擇了折中的高度,這種環境的溼度和溫度最適合真菌的生存。
殭屍螞蟻死了之後呢,寄生真菌就會從螞蟻頭部長出孢子,在夜間散發出去,再感染其他的螞蟻。被感染的螞蟻死亡前會用盡所有的力氣死死咬住樹葉,它們如此用力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最後的印跡。
至於真菌是如何控制螞蟻行為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像這樣寄生宿主並影響宿主行為的案例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殭屍動物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