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對常遇春缺點的不同描述,或是解開常遇春暴死秘密的鑰匙

2021-01-20 騰訊網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背景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即1369年8月9日,明朝大將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突然得暴病而死,年僅四十歲。據《明史 常遇春傳》記載:

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

常遇春是明初僅次於徐達的大將,他的死,對於明朝而言,確實是巨大的損失。那麼,身體異常強壯的常遇春究竟得了什麼急病而死的呢?

所謂「暴疾卒」,就是突然發病而死的意思。按照我們現代人的理解,這應該是心臟病或者腦溢血之類的病症,可如果常遇春是死於這兩種病,那麼,史書中就應該很明確的記載為「心疾」或者「中風、痰症」,不會籠統的說成是暴疾。而且,常遇春才不過四十歲,又一向身強體壯,也不應該得這種病症。因此,筆者判斷,常遇春絕不應該是死於這兩種疾病,而是這種病症是一種無法判定或者說不出口的病症。

常遇春像 圖片來自網絡

常遇春是死於「卸甲風」嗎?

因為常遇春死因不明,所以很多後世人都猜測常遇春是死於「卸甲風」。

「卸甲風」在冷兵器時代確實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軍中的疾病。冷兵器時代作戰,將士們需要身披重甲,自然會出一身熱汗。如果在卸甲的時候吹了涼風,風邪入裡,就會生病,而且病勢來勢兇猛,治療稍有不慎就會死人。

可「卸甲風」這種病在軍中並不罕見,也不能馬上死人,軍醫們對治療這種病早就駕輕就熟,又怎麼會使一軍主將常遇春暴卒呢?

常遇春回軍之時正值盛夏,晝夜溫差並不大,因卸甲導致受涼的說法甚是牽強。何況,常遇春久經戰爭,又豈會不知「卸甲風」的厲害?凡是大將卸甲,大帳中都是要先升起火爐,提升溫度,防的就是「卸甲風」,以常遇春身邊的那些經驗豐富的軍醫和親兵來說,似乎不應該犯讓常遇春得了「卸甲風」這種低級失誤,這可是殺頭的大罪!

常遇春像 圖片來自網絡

常遇春是被朱元璋謀害的嗎?

朱元璋殺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明初功臣得到善終的極少。因此,常遇春的死,也被蓋上了被謀害的烙印,民間野史中流傳的常遇春是中了「春芽」之毒而死的說法也很是盛行。所謂「春芽」,就是服用後周身血脈賁張,會使身上有傷疤的人傷疤崩裂,流血不止而死。在野史的描述中,常遇春最後正是傷疤盡裂,流血不止而死的

可朱元璋大批量殺功臣是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之後的事情,在這之前,國家仍然不安定,蒙元殘餘仍然對中原虎視眈眈,朱元璋也需要像常遇春這樣的猛將為他效力疆場,既然狡兔未死,那走狗就不能烹。所以說,朱元璋在此時毒殺常遇春是不明智的。

既然常遇春不是死於「卸甲風」也不是死於「春芽」,那麼,常遇春究竟是因何暴卒的呢?

常遇春的缺點

常遇春和徐達是明朝初年軍中的「雙璧」,而且常遇春在武勇方面還要勝於徐達,可在綜合素質方面,常遇春就要弱於徐達了。

在《明史》的記載中,常遇春除了嗜殺的缺點,在個人操守方面幾乎就是完人。可是,在官方歷史之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

朱元璋像 圖片來自網絡

明朝中期的史學家王世貞《弇州續稿》中的記載如下:

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髮,大將軍雅亦推愛之,終始無小間。惟性稍好殺而淫,以此不能比大將軍。

根據這段記載,王世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常遇春性好殺而且「淫」,而在清朝初年的史學家談遷卻在《國榷》中有著這樣一番記載:

鄂國公常遇春卒於......奉令進止毋敢失,性稍好淫殺,而元功自徐達外無與匹矣,年四十。

在這段記載中,常遇春最大的缺點是稍微有點好殺人。 「淫殺」,指的是過度殺人的意思。

兩位史學家,兩本史書,對常遇春缺點的描述截然不同,這又是為什麼呢?而且,《國榷》中故意隱藏常遇春「淫」的缺點,真的是為尊者諱嗎?他是不是在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鑑於此,筆者進行了豐富的聯想。既然常遇春性格中有著「淫」的一面,那他會不會在由開平回柳河川途中從大批蒙元俘虜中挑選美女自娛呢?那個民間野史中流傳的「春芽」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恐怕這個「春芽」並不是朱元璋給的毒藥,而是常遇春用來助興的春藥。只不過這個「春芽」藥力太大,使得常遇春渾身血脈賁張,以至於渾身的創傷盡皆崩裂,最終流血不治而死。

讓筆者來還原一下歷史。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還原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大勝蒙元,俘獲了包括王公貴族在內的大批人口、牛羊、馬匹和各類財富。這其中,各色美女自然數量不少。

在接到朱元璋撤兵的命令後,常遇春回師,到了柳河川紮營休息的時候,手下進獻了若干美女,或者是常遇春本人看中了某些美女,要她們侍寢。

手下人為了巴結常遇春,或者就是蒙元那些被俘虜了宮廷宦官們向常遇春獻上了「春芽」這種春藥來助興。

可沒料到,「春芽」有副作用,那就是吃了藥後,血液在快速湧動的同時,會把身上的傷疤給頂開。

常遇春吃了「春芽」後,渾身血脈賁張,布滿全身的戰傷疤痕在藥力的衝擊下全部被衝開,以至於發生血崩,最終身死。

可是,大將軍因吃春藥而死,絕對是醜聞。因此,眾將只得以常遇春暴卒上報朱元璋。

不過,事後朱元璋應該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可為了維護明朝的尊嚴的常遇春的體面,朱元璋絕對是下了封口令的。

史官們根本不敢把真實情況記載在史書中,因此只得以暴卒做結論。

王世貞和談遷的記載為何不同

王世貞究竟是否知道這段醜聞,不得而知。但即使他知道了,也不敢寫在史書中。筆者揣測,王世貞應該是知道的,只不過他礙於壓力和為尊者諱的傳統,沒有把事實如實記錄在史書中。

但作為一名史學家,如果不能夠如實記錄歷史,總是失職的行為,因此,王世貞就退而求其次,在史書中如實記載了常遇春的缺點,即「性稍好殺而淫」,期望與留下一絲蛛絲馬跡,讓後人能夠知道當年發生的那樁醜聞。

而談遷在編纂《國榷》的時候,因為離明初久遠,早已不知道那樁往事,但是他發現,王世貞在評價常遇春的時候,用詞不是太講究,連「性稍好殺而淫」這種記載都有,這可是會嚴重影響常遇春形象的一種行為。或者談遷還會以為,這是王世貞的筆誤,因此,就把「性稍好殺而淫」改成了「性稍好淫殺」。可是這麼一改,意思全變了。常遇春由嗜殺和「淫」這兩個缺點就變成了嗜殺這一個缺點了。

相關焦點

  • 上聯:「桃紅柳綠常遇春」, 下聯有意思
    接下來呢,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對聯,上聯:桃紅柳綠常遇春。這個對聯有兩個難點,第一個在於,桃紅,柳綠,都是植物,都在春天煥發生機。第二個在於呢,常遇春,這個也是一個人的名字。所以呢,要想對上這個下聯,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先來看幾個下聯吧:花天酒地洪秀全。這個似乎有點不太好,和上面的桃紅柳綠意境差的有點多。那再來看一個:葉茂根深李自成。這個怎麼樣呢?
  •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即使再熱不能脫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嗎?
    無論士兵穿什麼樣的盔甲,無疑都會增加士兵在行動中的身體負擔。鎧甲的重量並不輕,就算士兵穿著鎧甲行走,時間長了也會大汗淋漓,更別說打仗的時間了。因此,古代戰爭結束後,士兵的身體熱氣騰騰,汗流浹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士兵會為了裝酷而直接脫下盔甲。其實這種做法很不可取,也很危險,很容易誘發疾病。古代有一個名詞叫卸甲風,用來形容士兵為了清涼而戰鬥後迅速脫甲而引發的疾病。
  • 宇宙可能存在九維空間 黑洞或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
    宇宙可能存在九維空間 黑洞或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時間:2016-09-26 16:3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宇宙可能存在九維空間 黑洞或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 目前,一種粒子物理學理論認為,事實上宇宙存在九維空間,黑洞可能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這意味著黑洞是抵達其它宇宙空間的大門
  • 這串數字,背負的秘密比圓周率還大,或能解開宇宙的秘密!
    比圓周率31.4萬位數字,更讓人瘋狂,這串數字或能揭開宇宙秘密!科學家樂此不疲的計算,圓周率肯定有他的道理,科學家聲稱圓周率會一直被計算下去,因為他們認為圓周率這組神奇的數字包含了宇宙的奧秘,如果將圓周率算到盡頭,或許會在宇宙當中的所有秘密。
  • 江南百景圖: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總體感覺還好,我的關注點在於這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探索劇情確實比較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局什麼的大概也是跟原型,牡丹亭,有一定聯繫的。如果製作方是想儘量去還原一個時代,那這個探索故事劇情也算是比較成功,這一點從很多玩家走過劇情之後的那種憋屈的心態就可以看出來。
  • 沒有鑰匙時怎麼解開掛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出門忘記帶鑰匙或是不知道把鑰匙丟去哪了,在一些十萬火急的情況下,我們得自己動手開鎖。下面來看看小編的這個開鎖教程吧,但要記住只能用這方法開自家的門,撬別人家的鎖那就不對嘍。開鎖之前先大概了解一下掛鎖的內部結構圖,大概原理就是將鎖珠壓下去鎖就開了。
  • 科學家新發現:大腦中存在多維宇宙,或是打開宇宙十維空間的鑰匙
    文/玉濁清腦中存在「多維宇宙」,科學家:或是打開11維空間的鑰匙宇宙對於人類而言,有著很多的未知領域等待著人類去揭曉,同時宇宙也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人類才不惜花費那麼長時間對其進行研究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人們提出的一種概念,大多數人對多維宇宙這個詞彙都不會陌生,指的就是空間概念的長寬高,愛因斯坦曾經提出過四維宇宙,用四維概念來闡述宇宙中的各種事物,並且他也覺得這樣更精確一些,然而指的就是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如果以此來進行推論的話,只需要再增加5維數就能夠更清晰精細的描述宇宙事物。
  • 有理論認為黑洞或是通往宇宙高維空間的鑰匙
    目前,一種粒子物理學理論認為,事實上宇宙存在九維空間,黑洞可能是通往其它宇宙空間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