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冀南新區林壇鎮楊窪村村民在菌棚內採菇。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劉劍英 通訊員許慧)採摘、分揀、裝籃……5月26日一大早,河北省邯鄲市冀南新區林壇鎮楊窪村貧困戶孔月香走進村南的菇棚,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棚內菇香四溢,一朵朵雙孢菇像一把把白色的小傘插在菌床上,長勢喜人;棚外,來自北京和山東的兩輛貨車正等著裝貨。
邯鄲市冀南新區林壇鎮楊窪村村民分揀雙孢菇。
「每月工資2500元,年底有分紅,土地流轉還有租金,一年能掙3萬多元。」孔月香一邊嫻熟地採菇,一邊盤算起如今的收入,「跟著合作社幹,不愁市場,穩定脫貧有保障,生活更有奔頭。」
楊窪村昊然種養合作社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楊從吉介紹,去年6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及時注入合作社,解決了資金缺口問題,幫助他擴大了菌棚和冷庫規模,合作社則發揮脫貧帶動龍頭作用,吸納全鎮133戶貧困戶按年度參與分紅,解決常年就業30多人。
「脫貧產業,關鍵是如何平穩可持續發展。」楊從吉說,經過多年摸索,合作社從單純養豬到以種帶養、以養促種,構建了種養結合的循環產業鏈,增強了抵抗市場風險和帶富能力。
從1998年養第一頭豬起步,到形成年出欄近2000頭的規模,楊從吉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但生豬市場的價格波動,以及養殖廢棄物帶來的汙染,給養殖戶帶來不少經營風險。如何既能實現豬場規模化發展,又能降低養殖成本、保護環境,實現效益最大化,楊從吉開始探索轉型之路。
「2014、2015年豬肉消費增速放緩,生豬價格連續下跌,很多養殖戶持續虧損。」楊從吉回憶道,在林壇鎮黨委、政府幫扶聯絡下,他先後到省市農業部門諮詢專家,到外地取經,最後確定了種養循環的發展模式。
2016年起,楊從吉陸續建起20餘個雙孢菇大棚,又流轉了千餘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形成了「種植+養殖」的循環農業產業鏈:小麥、玉米為豬場提供飼料;豬糞可生產沼氣,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還田;豬糞、玉米芯、麥秸作為雙孢菇培植原料,雙孢菇下腳料等廢物又可作為有機肥還田。
楊從吉算了一筆帳,養豬飼料來自千餘畝流轉土地生產的糧食,每年可節省飼料費用200餘萬元;培植雙孢菇下腳料由玉米芯、麥秸、豬糞等廢棄物構成,每年可節省費用約8萬元;有機肥促進糧食增產,減少了化肥等農資投入。念好循環經,讓昊然合作社嘗到了甜頭,即使在養豬業遭遇「寒冬」的年份,糧食和食用菌種植帶來的效益也能互補,有效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種植+養殖』的循環鏈條農業,彌補了某項產業單打獨鬥的短板,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林壇鎮黨委書記陶強說,以楊窪村為中心,周邊村莊已建起100多座雙孢菇大棚,吸引了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等設立採購基地,解決了產品銷路問題。針對境內荒崗荒坡、旱地和扒裂土地多的弱勢,未來幾年,林壇鎮將利用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以村級黨支部為基礎,因地制宜做好循環農業文章,發展林下經濟、果蔬和花椒種植採摘、電商配送等產業,進一步壯大扶貧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