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所謂選擇性發射極(SE-selectiveemiter)晶體矽太陽電池,即在金屬柵線(電極)與矽片接觸部位進行重摻雜,在電極之間位置進行輕摻雜。這樣的結構可降低擴散層複合,由此可提高光線的短波響應,同時減少前金屬電極與矽的接觸電阻,使得短路電流、開路電壓和填充因子都得到較好的改善,從而提高轉換效率。
SE電池生產企業
無錫尚德研發的Pluto冥王星電池,最新的轉換效率已達20.3%。
SE電池的結構
在太陽電池的眾多參數中,發射極(dopantprofile)是最能影響轉換效率的參數之一。
適當提高方塊電阻可提高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但是在絲網印刷方式下,Ag電極與低表面摻雜濃度發射極的接觸電阻較大,最終會由於填充因子的下降從而引起轉換效率降低。
為了同時兼顧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和填充因子的需要,選擇性發射極電池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即在電極接觸部位進行重摻雜,在電極之間位置進行輕摻雜。
傳統結構的太陽電池n+擴散層方阻一般在40-50Ω/□,而SE結構的太陽電池的淺擴散方阻一般在80-100Ω/□,在電極下的重摻方阻則低於40Ω/□。
該結構電池的優點
1、降低串聯電阻,提高填充因子
在絲網印刷工藝下,前柵接觸電阻、體電阻和擴散層薄層電阻對串聯電阻貢獻最大。
根據金屬-半導體接觸電阻理論,接觸電阻與金屬勢壘(barrierheight)和表面摻雜濃度(Nb)有關,勢壘越低,摻雜濃度越高,接觸電阻越小。
2、減少載流子Auger複合,提高表面鈍化效果
當雜質濃度大於1017cm-3時,Auger複合是半導體中主要的複合機制,而Auger複合速率與雜質濃度的平方成反比關係,所以SE的錢擴散可以有效減少載流子在擴散層橫向流動時的Auger,提高載流子收集效率。
3、改善光線短波光譜響應,提高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
對於AM1.5G而言,月20%能量的入射光的吸收發生在擴散層內,所以淺擴散可以提高這些短波段太陽光的量子效率,提高短路電流;同時,由於存在一個橫向的(n++-n+)高低結,和傳統結構相比,還可提高開路電壓。
儘管SE太陽電池目前還沒有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但選擇性發射極電池的高轉換效率,為降低生產成本帶來的效益不可小覷。待工藝技術匹配更加完善之後,在未來的幾年內有望成為光伏市場的熱門產品。(作者 沈輝)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