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殺手裡昂
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對於科幻電影還真是念念不忘,《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已經是他拍的第四部科幻片了。前三部分別是:1983年的處女作《最後的戰役》,1997年的《第五元素》,以及2014年那部充滿哲學思辨的《超體》。特別是《第五元素》,就算是在科幻電影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影片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即使現在的觀眾去看也絕不過時。
呂克·貝松從來都不缺乏想像力。在他還是七八歲的小孩時,因為父母都是潛水愛好者,就把他帶到希臘的一個小島上去潛水。那時候,島上的人全都講希臘語,沒有人可以說話,島上沒有電視,沒有音樂,什麼玩的都沒有,唯一有的只有石頭。幼小的呂克·貝松每天只能和石頭玩,幻想小石頭一會變成小烏龜,一會變成太空飛船,靠自己的想像力來彌補現實的貧瘠。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的想像力令人嘆為觀止,充分展示出呂克·貝松天才般的暢想。影片開頭展現珍珠人生活狀態的段落簡直腦洞大開,珍珠人早上起來之後用珍珠洗臉,轉換獸吃掉一顆珍珠之後隨即就會拉出更多的珍珠,種種設定不僅想像力豐富,還充滿了童真童趣。
導演為觀眾建立起一個無比浩瀚璀璨的宇宙觀。影片將故事背景放置在28世紀的太空宇宙,呂克·貝松為影片故事創建了一個主要場景——千星之城,作為匯集所有頂級科技元素於一身的星際大都市,這裡集中了3236個外星種族、5000種通用語言、2000萬太空居民,並且,像華爾街,科學城,聯合國,百老匯等這些元素都會在電影中有所呈現。
有趣的是,導演在影片中創造了多維宇宙空間,角色可以輕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片中韋勒瑞恩(戴恩·德哈恩飾)和洛瑞琳(卡拉·迪瓦伊飾)闖入異星文明的大商城裡,從黑市交易中搶奪轉化獸,便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為觀眾呈現出一種奇特的觀影經驗,也讓這次冒險顯得更加緊張刺激。
與以往好萊塢科幻太空片的暗黑系宇宙不同,《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呈現的是一個色彩明亮的星際宇宙,不是以往科幻片中經常呈現的人類與外星生命的對抗,這也是呂克·貝松最具童心的地方。在他的科幻世界裡,大部分外星生命都沒有侵略性,崇尚和平友善,比如溫順祥和的珍珠人,對自我身份困惑的舞女泡泡,甚至就連那三個長得像鴨嘴獸似的外星情報達人,也是人畜無害,萌萌噠。
如此龐大的宇宙觀,需要靠堅實的特效技術做支撐。其實,早在拍《第五元素》的時候,呂克·貝松就想把《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的故事搬上銀幕了,無奈20年前的特效技術還不夠成熟,無法將心目中眾多外星人角色呈現到大銀幕上。直到2009年,呂克·貝松看到《阿凡達》的上映,才覺得時機成熟了。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的特效團隊請來了曾經服務《阿凡達》、《星球大戰》、《權力的遊戲》的三個國際頂尖特效公司。全球最頂尖的特效公司都在一起合作做這部電影,很多特效鏡頭並非全部用CG技術,而是真人與CG技術想結合,比如那三個外星情報達人,是三位演員連續八周跪在地上拍攝完成的,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很有趣。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總共有2700多個特效鏡頭,比《阿凡達》還多了700個。如果說,《阿凡達》改變了全球觀眾的觀影習慣,帶來一場電影工業的革命。那麼,《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則通過頂級視效的呈現重新刷新了觀眾的宇宙觀。其實,看這部電影,光看那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就已經值回票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