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是「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的一支部隊在長徵途中進入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裡,在臨走時,將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徐解秀,深厚的軍民魚水情流傳至今。今天《學習之路》的第一站,一起走進郴州沙洲村。
- 1 -
「半條被子」映照初心
涵養學生理想信念
各地遊客走進陳列館
魚水情深一路傳承
記者 李中:現在在我身旁的是郴州市第二完小的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著郴州市二完小的幾百名師生們,來到了沙洲村,今天我們的學習之路,就從這裡開始。
1934年11月,紅軍長徵經過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借宿在徐解秀家裡。
記者 李中:現在我是來到了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的舊址,這裡也是徐解秀老人的家,當年這個只有1米寬的木床,上面睡了5個人,徐解秀、她的兒子,還有三名女紅軍戰士,這麼窄的床怎麼睡下5個人的呢?當年據說是把這兩條木凳,直接豎著擺在了床邊,有一定的距離,上面墊了一塊木板,就這樣,五個人擠在這個房間裡面,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
臨走時,三名女紅軍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徐解秀。
一張木床、同榻共眠,一條棉被、剪作兩半。半條被子見證了紅軍與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的魚水情,也是中國共產黨為民本質和人民情懷的生動體現。中秋國慶假期,一批又一批遊客來到沙洲村、走進陳列館,接受紅色教育。
- 2 -
「半條被子」主人公曾孫女
成專題陳列館首批講解員
讓「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總書記親切寄語
2017年,以「半條被子」故事為主題,沙洲瑤族村建成紅色旅遊景區,目前已累計接待遊客突破210萬人次。35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並於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沙洲村的面貌和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淑華是徐解秀的曾孫女,也是「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的首批講解員。館裡每天會迎來二十多批觀眾,她一天要進行至少5場導覽講解,每場一個半小時。
52歲的朱小紅,是徐解秀老人的孫子,這些年他和妻子參加村裡組織的蔬菜種植、廚師技能等培訓,又依託景區辦起了民宿、開了餐館,憑一技之長脫了貧。
截至九月底,沙洲紅色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突破210萬人次。同時,村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特優水果種植,開展「人人有技能」培訓,實現了35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40元。
而毗鄰沙洲紅色旅遊景區的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期間,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是小樹苗,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你們身上實現。
四年級學生朱佳妮患有近視,目前正進行矯正治療,厚厚的鏡片引起了習近平的注意,親切地提醒她注意保護好眼睛。
記者 李中:半條被子蘊含的深刻道理,不僅僅沒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反而歷久彌新,我覺得半條被子不僅是有形的實物,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