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題材的電影以溫暖、感人又勵志深受很多影迷的喜愛,國外拍了很多治癒系的動物電影,比如著名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條狗的回家路》和《一條狗的使命》等。
這些年,我國動物題材的電影也層出不窮,比如《忠愛無言》和《小狗奶瓶》,都不失為很好的親子電影。多數動物題材的電影都在講述人和狗之間的溫情和陪伴,而本文中將要講述的電影《小Q》不僅催淚口碑好,還開拓了國產動物電影的邊界,它是中國首部導盲犬題材電影,具備了很強的現實意義。
《小Q》改編自日本石黑謙吾的暢銷小說《再見了,可魯》,電影由羅永昌執導,任達華主演,講述了聰明伶俐又忠誠可愛的拉布拉多獵犬小Q從幼犬逐步成長為一隻可靠導盲犬,並與人發生羈絆的故事。任達華飾演事業如日中天卻失明的天才糕點師李寶庭,中年遭此橫禍的他脾氣暴躁又乖僻,把內心深深封閉起來,不僅拒絕他人,也放棄了自己。
而小Q作為他的導盲犬從被拒絕到被接納,完全是憑著導盲犬的耐心和忠誠贏得了主人的信任,兩人終於成了完美的搭檔。故事本身很簡單,但人和狗之間的信任、理解與忠誠的愛還是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不失為一部佳作。
為什麼一部情節如此簡單的動物電影,既能打動我們,又能為國產動物電影開啟了新的視野呢?
一、國產版小Q雖改編自日本,但具備本土化風味,代入感強
《小Q》和2004年的日影《導盲犬, 小Q》相比,並不是簡單的翻拍,這個得到香港導盲犬機構協助的影片,有很強的本土化風味。前者電影的前半部分具有極強的科普向,花了很大篇幅展現導盲犬在培訓過程中的種種細節,這種巨細無遺的手法完全符合日本文藝的特點。
而在國產電影《小Q》中,並未過分表現導盲犬訓練的艱辛,而是通過與小主人公陳芷喬來過渡,這是一種更具人情味的方式表達。
《小Q》裡面廣州人被黑愛吃狗肉,調侃狗肉節,也有濃濃的本地化生活氣息,整部電影是我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連人物對話都是非常接地氣,口語化的平實表達也進行得恰如其分。
比如任達華會喊小Q為「傻閨女」,讓我們覺得好親暱,家常感十足,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整部影片的敘事節奏也頗有港劇風味,而導演也選擇用冷靜、克制與真誠的態度來表達,讓我們更直面感受狗狗獻出一生來陪伴的忠誠與溫暖,不煽情,不做作,但整個戲院的人淚流不止,好多女生哭完一包包的紙巾。
此類電影雖然都是通過後期剪輯和人為視角賦予其行動力和張力,但試問哪個鏟屎官看到一幕幕的溫暖瞬間和生離死別不會感同身受?
二、主演紮實的演技+製作方講故事的風格+專業化的團隊
不得不說,本片任達華貢獻了很高的人氣和一流的演技。這種動物主題的電影,能讓很多人進影院,主要是依賴主演的受歡迎度,任達華以自己多年的精湛演技捕獲了眾多粉絲的支持。
電影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實的陳述,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除去狗狗就全靠任達華的演技在撐場面。與狗之間的互動對演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演員和動物之間的同步,攝影師及時的抓拍,以及專業馴獸人員的的輔助,還有導演更加靈活的調度,都對一部動物主題的電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贊一句電影製作方的認真和專業。更不要提最近影片主演之一梁詠琪在廣州海珠區賽北鬥導盲犬服務發展中心熟練地與導盲犬訓練與互動,《小Q》被拍攝時所下的功夫可見一斑,這種嚴謹又細膩的職業精神是需要國產電影學習的。
電影的插曲都很契合電影氛圍,中間放了一首歌《你是我的眼》,非常契合導盲犬的這個故事情節,電影最後響起了梁詠琪《陪著你走》的清新自然的唱腔,賺足了觀眾的淚水。
三、首部導盲犬題材影片:人文情懷的改編,帶來了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國有1700萬人次的龐大盲人群體,卻僅有200隻左右的導盲犬投入使用。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對於盲人並不友好,比如敷衍了事的盲文標誌和盲道,這一切使得盲人的出行在我國其實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導盲犬無疑是盲人群體的福音。
可報紙和網上又時不時會出現很多場合拒絕並刁難導盲犬隨行,尤其是公交車、計程車司機拒載導盲犬的事件。我們多數人既不關注盲人,也不了解導盲犬,我們甚至幾乎分不清導盲犬和寵物犬的區別。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很多人只知道狗是對人類很忠誠的,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但完全沒想到一隻導盲犬需要的訓練是如此的專業。我們多數人並不知道訓練一隻導盲犬需要多少條件,也不了解它們那嚴苛的培訓與選拔是如何進行的。
真心建議小夥伴們不要錯過這部佳作,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能發自內心尊重和理解導盲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