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後的幾個月,史瓦西在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裡發現了一個解———著名的史瓦西解。1935年,愛因斯坦和其學術助手羅森在一篇論文中,把連接宇宙中兩個遙遠區域之間的假想通道稱為「橋」,後來這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就是「蟲洞」。
什麼是蟲洞?
假設我們生活的普通宇宙是一個蘋果,人類是生活在宇宙表面的蟲子。他們只有能力在表面爬來爬去,如果有一天他們認識到他們說明的果面是曲面,並且具備了咬穿果面的能力,蟲子在蘋果裡「咬」了一個洞。
那麼,從一地到另一地的距離就也要比果面距離短很多。我們的宇宙未必就是平直的、樸素的,有可能存在更高維的空間。地球距離織女星是26.5光年,但若通過一條蟲洞連接它們的話,也許就才1千米。
蟲洞將兩個遙遠的星系連接起來
不過,以蟲洞來進行超光速旅行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怎樣保證蟲洞的開放時間。索恩的最終設想是以具有「負能量密度」的奇異物作為保持蟲洞持續開放的物質條件,由此蟲洞將被改造成違背因果律的時間機器用於星際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