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一個聽起來非常酷的天文奇觀名稱「超級藍血月」開始在網際網路上霸屏,很多人一聽「藍血」甚至覺得很有外星人的範兒。北京時間1月31日晚,全球多地的民眾與媒體記者一同見證了這一百年難遇的天文奇觀。這個「超級藍血月」到底有多難得,為何引起全球的關注呢?
「罕見」成為關鍵詞
所謂「超級藍血月」,實際上包含著超級月亮、紅月亮、藍月亮三層含義。其中超級是指由於月亮位於近地點所以月亮看起來更大、更亮。紅月亮是指發生月全食時,一輪圓月在慢慢被「吃掉」的同時,由亮白色逐漸變成暗紅色,最終,一輪紅月懸於夜空。所謂藍月亮並不是指月亮的顏色,而是按天文曆法,一個月首尾共出現兩次滿月時,第二次滿月被稱為「藍月亮」。
西方主流媒體都對「超級藍血月」予以高度關注,不少報導的題目都集中在「罕見」「百年一遇」等描述上,也有不少報導提醒所在國讀者什麼時間看、在哪裡看,同時普及著有關「超級藍血月」的基礎知識。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31日以「月亮的精彩表演」為題稱,這可是月亮的罕見太空秀。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月31日稱,手機、相機——各種拍攝工具都被拿來記錄「超級藍血月」。澳大利亞人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觀察這一罕見天象。英國廣播公司1月31日稱,月亮再次登上秀場。美國天文學者香儂·石默爾表示,此次天文奇觀給了人們走出戶外,仰望星空的理由。曼徹斯特大學月球專家凱薩琳·喬伊說,「我們正在見證全球探月活動的復興,這將為探月以及在月球建立基地打下基礎。」
日本NHK電視臺在當天晚上7時開始的電視節目中呼籲大家在室外觀看之際,注意保暖。在月全食開始之際,NHK電視臺和和朝日新聞都在網站上開設直播平臺。俄羅斯「消息」網1月31日則稱,「血色」月食、超級月亮和藍月亮這三個天文現象單獨出現並不罕見,但同時出現就非常罕見了,上次出現「超級藍血月」已是152年前的1866年。
在中國形成觀看熱潮
31日19時左右,在北京城區觀看月亮位於正東稍偏南。此時天氣良好,月光皎潔,視覺上月亮比平常要大。19時48分左右,陰影開始襲上月亮。隨著月亮亮度趨弱,紅色顯現。20時52分左右,月亮開始完全進入地球陰影。《環球時報》記者用肉眼觀測此時的月亮高度已明顯升高,視野中的月亮明顯變小,呈現暗紅色。
22時08分左右,月球就開始慢慢走出地球本影,此時也叫「生光」。月食中最精彩的全食階段此時結束。23時11分,月球剛好完全走出地球本影,此時稱為「復圓」。此後一直到2月1日凌晨0時10分左右,月球仍有近1小時處於地球半影之中。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3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發自宇宙空間的天文奇觀本身就散發著神秘色彩,因此易於引起人類關注。月全食作為一種典型天文現象,幾乎半個地球的人類都可以親身體驗並觀察,尤其是隨著觀測手段越來越先進,天文愛好者越來越多,這種關注度在全球範圍內散發傳播,因此造成輿論聲勢比較大。
「所謂紅月亮、藍月亮、大月亮的概念一齊亮相,因此吸引了更大範圍的關注。」朱進說,本次月全食引發關注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次月全食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發生在前半夜,觀看時段比較合適,利於人們觀看。
天文奇觀會引發「災禍」嗎?
全球對這一天文奇觀的態度不僅有點讚,也有一些複雜甚至有些矛盾的聲音。
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月31日報導稱,俄國家天文學研究所專家蘇爾金稱,這種現象對地球上生活在海邊的居民影響將很明顯,月球接近地球會引起大的潮汐。但這種現象對人的情緒和行為不會產生大影響。
據俄羅斯「消息」網報導,有天文學家警告稱,該美麗景象也存在危險,可能讓一些人感到頭痛和血壓升高。但也有俄羅斯專家認為,對人體的影響微不足道。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稱,不久前,有人還說「超級藍血月」是令人恐怖的不祥之兆,讓人們瑟瑟發抖。但今天看來,這是個好事:儘管地球一片混亂,太空還是如時鐘那樣按部就班運轉。
對於外國專家和媒體有關天文奇觀 可能引發災害的說法,朱進認為,上述觀點沒有科學依據。(環球時報駐日本、新加坡特約記者 林強 任重 本報記者 倪浩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