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大絹斑蝶
蝴蝶是一類常於日間飛行的昆蟲,成蝶身體也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胸部長有兩對翅膀,翅膀上各式各樣的色彩和斑紋是由翅膀上的鱗片組成。蝴蝶是完全變態昆蟲,其一生包括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生境十分廣泛,但主要都是圍繞它們賴以為生的植物,包括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前者是蝴蝶成蟲攝取花蜜的開花植物,後者是幼蟲食用的植物。
圖為:枯葉蛺蝶
蝴蝶廣泛分布世界各地的陸上地方,在中國記錄了約2600種。本文章中介紹的是在我國常見且具特點的種類,其中多為鳳蝶科、蛺蝶科、弄蝶科、粉蝶科之中的蝴蝶。希望這些內容對動物愛好者野外辨識起到一定的幫助。
正文開始:
黃裳眼蛺蝶
Junonia hierta
雌性
雄性
黃裳眼蛺蝶,是蛺蝶科的一種蝴蝶,分布在舊熱帶界,通常生活在草地和灌木叢。
雄性的翅膀上方的是明亮的黃色。前翅有很大黑色的三角區域,黑色區域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藍點。翅膀的下方為淺黃色。雌性和雄性差不多,顏色略微黯淡一些。
大帛斑蝶
Idea leuconoe
大帛斑蝶,是蛺蝶科下斑蝶亞科中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蝶翅展120~140毫米。雌雄色彩斑紋近似,體翅白色,翅脈紋全部黑色,前後翅外緣在黑邊中有1列白斑,各脈室中均勻地散布著黑色大斑點。
大帛斑蝶飛行緩慢,常在空中乘氣流滑翔旋轉。因為幼蟲會吃羅布麻的葉子而在體內累積毒素,化蛹成蝶後有些蜘蛛因討厭氣味而不吃它,故有個稱號叫「幸運蝶」。
枯葉蛺蝶
Kallima inachus
枯葉蛺蝶,又名木葉蝶、樹葉蝶等。分布在熱帶亞洲地區,從印度到日本皆可見。多見於潮溼的森林,好吸食樹液、腐敗的果實;飛翔相當迅速。前翅長約42-45毫米,以類似枯葉而聞名,顏色、形狀無一不像,連葉脈、角度,甚至是破損處也都唯妙唯肖。
枯葉蛺蝶是非常精巧的偽裝動物,當枯葉蛺蝶合上翅膀時,其外觀看起來就像一片枯葉。但翼的內面是有金屬光澤的亮麗藍色與橘色。
枯葉蛺蝶的寄主主要為爵床科植物,常見的食草有馬藍等。
阿芒蔭眼蝶
Neope armandii
阿芒蔭眼蝶,是屬於蛺蝶科蔭眼蝶屬的一種。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泰國等東亞、南亞區域,在中國多見於四川、雲南、浙江、福建、湖北、陝西、臺灣。出沒於海拔約1000-1400米的樹林,飛行快速,在近地面活動。
翅膀呈黃褐色。翅面沿亞外緣有一列黃白斑紋。前翅翅底亞緣有兩個黑色眼斑,中室有4個不規則白斑,下緣部分黃色,後翅翅底亞外緣有7個眼斑,中域有不規則黑白交錯的斑紋。
奧蔭眼蝶
Neope oberthueri
奧蔭眼蝶,是屬於蛺蝶科蔭眼蝶屬的一種。分布於寮國和中國四川、雲南、陝西。出沒於林區,常在房屋牆壁、屋簷下棲息。翅膀呈黃褐色,翅面亞外緣有隱約可見的眼斑,前翅亞外緣有一個白點。前翅翅底亞外緣有3個黑斑,圍有黃環斑,中室有不規則的黃黑相間花紋,後翅翅底亞外緣有8個眼斑,又有灰白相間的條紋。
黃斑蔭眼蝶
Neope pulaha
黃斑蔭眼蝶,主要分布於不丹、印度、緬甸、尼泊爾東部、中國(西藏南部、四川、雲南、湖北、浙江、江西、河南、陝西、臺灣)。生活於樹林,尤其會在竹林中出沒,常在樹幹、屋簷下棲息。
展翅寬54-62毫米,軀體背面呈暗褐色,腹面於胸部呈褐色,腹部呈灰白或淺褐色。下唇須兩側鑲白紋。前翅形近直角三角形,前緣、外緣略呈弧形;後翅接近扇形,外緣略呈波狀,於M3脈末端有短尾突。翅面呈褐色,後翅後側顏色略淺,部分翅脈呈黃色,前後翅沿外緣有黃色細帶,亞外緣有一列黃色眼紋;翅底亦為褐色,前後翅沿外緣有黑色細帶,亞外緣有模糊的眼紋列,後翅有眼斑7個。
絲鏈蔭眼蝶
Neope yama
絲鏈蔭眼蝶,屬於蛺蝶科蔭眼蝶屬的一種。分布於中國至印度一帶,出沒於林地和陰暗潮溼的地方。翅面呈黑色,前翅前緣近頂角有兩個小白斑,前翅翅底的亞外緣有5個眼斑,皆無白瞳點,中室有黑白相間的條紋。後翅翅底亞外緣有7個眼斑,眼斑內則至基部有不規則的白色線紋和黑斑。
大絹斑蝶
Parantica sita
大絹斑蝶,又名青斑蝶,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朝鮮、日本和中國南部。展翅寬80-100 毫米。前翅黑褐色、後翅褐色,具大型青色條狀斑紋。
棲習於中、低海拔山區。每年9月左右產卵,次年4月左右羽化成蟲。幼蟲食草為蘿摩科植物。
大絹斑蝶在東南亞、中國南部、琉球群島、日本之間會進行長途遷徙。2011年12月31日,大埔環保會在香港深水灣發現由日本和歌山縣遷移到來的大絹斑蝶,該蝴蝶共用了83日飛越2500千米的東海,是繼君主斑蝶的紀錄後,全球第二最遠的蝴蝶飛行路線。
紅珠絹蝶
Parnassius bremeri
紅珠絹蝶,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新疆、寧夏、陝西、甘肅)、朝鮮、俄羅斯及歐洲等地。
體黑色,翅自色,翅脈黑褐色。前翅前緣黑褐色,有2個錯位排列斑紋;外緣和亞外緣各有1條狹窄模湖的灰褐色橫帶,中室內和端脈處各有1個黑斑。後翅前緣及翅中部各有1個外圍黑環的紅斑,翅基及後緣有連片大黑區。翅反而似正面,翅基部鑲有4個外圍黑環的紅斑。
幼蟲寄主為景天科景天屬及瓦松屬植物。
金鳳蝶
Papilio machaon
金鳳蝶,又名黃鳳蝶、茴香鳳蝶、胡蘿蔔鳳蝶,是鳳蝶科中的一種蝴蝶。金鳳蝶分布在整個全北區,包括俄羅斯至中國及日本,遠至阿拉斯加、加拿大及美國。飛得很快,經常會停在花間吃花蜜。它們出沒於高山的草原及山邊,更喜歡向山頂飛。在低地,它們也會在花園出沒。
翅展74-95 毫米。翅黃色,前翅外緣有黑色寬帶,寬帶內嵌有8個黃色橢圓斑,中室端部有2個黑斑,翅基部1/3為黑色,寬帶及基部黑色區上散生黃色鱗粉;後翅外緣黑色寬帶嵌有6個黃色新月斑,其內方另有略呈新月形的藍斑,臀角有1個赭黃色斑,大而明顯,中間沒有黑點。
美鳳蝶
Papilio memnon
美鳳蝶,是屬於鳳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鳳蝶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日本、錫金、印度、斯裡蘭卡、緬甸、泰國,在中國多見於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香港、臺灣。
成蟲大致全年可見,飛行緩慢,愛訪花。兩性異形,雄蝶翅面底色黑褐色,後翅有淺藍色條紋;雌蝶翅面底色較淺後翅有白斑,後翅或有尾突。幼蟲的寄主為多種芸香科植物,因此偶爾被視為柑橘類作物的害蟲,但為害並不嚴重。
雌性
雌性無尾型
雄性
雌蝶「無尾型」及「有尾型」特徵可遺傳給雌性的子代,較常見的有尾型相對於無尾型為顯性。本種尚有「雄型雌蝶」,俗稱的陰陽蝶,即身體為雌蝶但翅膀花紋卻像雄蝶。
安度絹蝶
Parnassius andreji
安度絹蝶,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和四川。
羲和絹蝶
Parnassius apollonius
羲和絹蝶,分布於中亞至中國新疆西部一帶,包括中國(新疆、西藏)、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
學名種名源自古希臘語 Apollōnía,源自 Apóllōn,即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語源跟同屬異種阿波羅絹蝶一樣,為免重複,此種以中國神話中之太陽神羲和命名。
翅白色,亞緣有黑色圓形點列。前翅中室及端緣上有黑斑,中室外有黑斑2個,Cu2室上有1個。一後翅基部、前緣中部及M1室、Cu2室各有1個有黑邊的紅斑,雄前翅Cu2室的紅斑有時退化成小紅點;後翅Cu1室上常多出1個黑點,翅基部與後緣黑色。
幼蟲的寄主植物包括:景天科、莧科、川續斷科。
愛侶絹蝶
Parnassius ariadne
愛侶絹蝶,分布於中國(新疆、青海、西藏)、哈薩克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俄羅斯。成蝶會於7-8月出現在海拔1400一1800米的林間草地。幼蟲寄主為罌慄科紫堇屬植物如阿山黃堇。
翅淡黃色,翅脈黃褐色。前翅外緣半透明,在暗色的緣帶、亞緣帶和中帶之間有2行橫列不透明的新月形白斑,中室脈斑一和中室內斑大,呈黑色。後翅前緣和翅中部各有1個外圍黑環的橘黃色斑。亞外緣具鋸齒狀半透明帶。翅基及內緣形成1個不規則的大黑斑。臀斑黑色,雌蝶內有橘黃色斑,雄蝶則沒有。翅反面同正面,色稍淡。
冰清絹蝶
Parnassius glacialis
冰清絹蝶,分布於中國東部、朝鮮半島及日本一帶。成蝶5-7月出現,多分布在的林緣、山地和溝坎,飛翔較緩慢。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及罌粟科紫堇屬植物。
成蝶體黑色。前後翅白色,半透明,翅脈黑色。前翅外緣、亞外緣可見淺灰色橫帶,中室端、中室內各有1個灰色橫斑。後翅後緣從基角至臀角有1條較寬的黑帶,並附黑色絨毛。翅反面似正面,但後翅基部下腹部和前胸板有黃褐色絨毛,腹部背面黑褐色,附灰色絨毛。
三尾鳳蝶
Bhutanitis thaidina
三尾鳳蝶,也稱中華褐鳳蝶、華西褐鳳蝶、三尾褐鳳蝶、雲南三尾鳳蝶、圓三尾褐鳳蝶,屬於鳳蝶科尾鳳蝶屬。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等省。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一般棲息於海拔1500米-2500米的高山灌木叢地帶。以馬兜鈴科的木香馬兜鈴為寄主植物。
成蝶翅展86-92毫米,身體黑色,腹部有白色絨毛。後翅後半部分有紅色橫斑,紅斑裡又有藍色斑點。因後翅長有三支尾突。
歐洲粉蝶
Pieris brassicae
雌性
雄性
歐洲粉蝶,是粉蝶科中的一種,分布在歐洲、北非及亞洲至喜馬拉雅山的農地、草原及公園。它們可以飛得很遠,如歐洲的群落就於近年遷徙到英國去。在美國的紐約、羅得島及緬因州都指曾見到歐洲粉蝶,但都可能是意外帶到當地或放生的。
歐洲粉蝶雄蝶的上面是奶白色的。前翅基部及沿肋脈有黑色斑點,第二翅脈頂端及末端呈黑色,一些標本在第三間隙有窄身的黑點。後翅基部也是黑色的,頂端前有一大的黑點。前翅底白色,基部及沿肋脈有黑色鱗片,頂端呈淺赭褐色,第一間隙外半有一大黑點,第三間隙基部也有黑點。後翅底呈淺赭褐色,有密集的黑色鱗片。雌蝶的前翅與雄蝶的接近,但基部的黑色鱗片較長。
雌蝶會在芸苔屬上產卵,每次會產20-100顆黃色的卵。它們似乎特別喜歡不同的甘藍變種,如椰菜等。毛蟲呈黃綠色,有黃線及黑點。
東方菜粉蝶
Pieris canidia
東方菜粉蝶,廣泛分布於亞洲大陸之溫帶及亞熱帶低至中海拔山區,西至土耳其,南至中南半島,東達日本對馬島。一年多代,成蝶飛行緩慢,好訪花。冬季溫度低的地區以蛹態過冬。幼蟲的寄主主要為十字花科植物,大多都是農作產物,所以東方菜粉蝶是一種常見的農業害蟲。
中型蝴蝶,成蟲前翅前緣長25-28毫米,冬季個體常較小型。驅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翅背面底色白色,前翅翅頂及翅基有黑褐色紋;M3及CuA2室各有一黑褐色斑點排成縱列。後翅翅基亦有黑褐色紋,前緣中央有一黑褐色斑點,而沿外緣則有一列黑褐色斑點。翅腹面呈帶黃色的白色,前翅亦有兩枚黑褐色斑點。雌蝶的翅背面黑褐色斑紋遠比雄蝶鮮明,前翅翅基黑褐色紋也較雄蝶明顯。
菜粉蝶
Pieris rapae
菜粉蝶,是屬於粉蝶科的一種蝴蝶,是粉蝶屬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一年多代。成蝶飛行緩慢,好訪花。冬季溫度低的地區以蛹態過冬。幼蟲的寄主主要為十字花科植物。
成蝶軀體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翅背面底色白色,前翅翅頂及翅基有黑褐色紋,後翅翅基亦有黑褐色紋,前緣中央有一黑褐色斑點。翅腹面為帶黃色的白色,前翅亦有兩枚黑褐色斑點。低溫期個體體型較小,黑褐色紋色澤較淺。雌蝶的前翅翅基黑褐色紋較雄蝶明顯,由灰色鱗粉形成。
三斑趾弄蝶
Hasora badra
三斑趾弄蝶,又名豆弄蝶、鐵灰絨毛弄蝶,是屬於弄蝶科的一種蝴蝶,是趾弄蝶屬的一種。廣泛分布於東洋界之東南亞至南亞各地,在中國多見於江西、海南、廣西、雲南、香港、臺灣。成蝶出沒於低至中海拔地區之森林及溼地,活躍於朝夕時分,尤其陰天。幼蟲的寄主為豆科植物。
弄蝶
Hesperia comma
弄蝶,是弄蝶屬中的一種,也是弄蝶的模式種。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羊茅。主要分布在歐洲至安那託利亞,中國西部至日本亦有記錄。成蝶展翅30-40毫米,雌性稍大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