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源,有轉彎的;
離子光學,有轉彎的;
碰撞池,有轉彎的;
離子探測器,有轉彎的;
淌度管,最近也彎了。
近年質譜領域質量分析器沒什麼新動靜,離子淌度技術倒是很活躍。
不但有繞圈圈的,還有轉大彎的,便是今日主角UMA——U-Shaped Mobility Analyzer。
從基本原理上,和TIMS無異。
因為是U形,所以離子的移動路徑和TIMS有兩個主要差別:
1 TIMS的前後段都是直線排列,UMA的前後端有180°轉彎;
2 TIMS的離子運動方向始終與氣流一致,UMA的後半段離子運動方向與氣流相反。
有兩種工作模式,Filter-scan過濾掃描和Trap-scan捕獲掃描。
Filter-scan
Trap-scan
個人認為好理解,看圖即可,不多解釋。
因其計算淌度解析度的方式比較特殊,故不列出其Resolution數值。
整體功能的劃分倒是糾結了一些,後面想想還是放在「去幹擾」這塊比較合適。
接下來整理一些真空相關的參數及數量級概念,便於更好想像離子淌度技術(不嚴謹,估算用)。
以UMA為例,淌度管的壓強在100~200pa之間,氣源為氮氣,氣流的速度在150m/s往上一些。
假設淌度管內的溫度是室溫,就300K(27℃)吧。
1 壓強以100pa來算,此時淌度管內單位體積內有多少個N2分子(分子數密度)?
一般情況下:溫度300K,壓強1atm(即105pa),分子數密度為2.5*1025/m3。
其他參數一致條件下,壓強與分子數密度成正比。
故100pa對應的分子數密度為2.5*1022/m3。
2 如果時間停止,離子淌度管內所有氣體分子瞬間凍結,此時不同分子之間的平均間距是多少?
也簡單,分子數密度3次方根的倒數,可以得到間距大概是 34nm,氮氣分子的直徑大約0.34nm,間距和本身尺寸之比大約是 100倍。
3 分子的熱運動速度分布是怎樣的?
同樣300K左右溫度,不同分子的速度分布如下(動能相同,質量不同)
不同溫度下,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如下:
4 這麼快的運動速度,氣體分子飛行多長距離會大概率與另外一個分子相撞(平均自由程)?
在室溫300K情況下,按如下公式快速估算。
此時UMA淌度管內的平均自由程大約是 67um,是氣體本身尺寸的20萬。
好比是把小編(0.5m)裝進炮管,以500m/s的速度發射,要飛行100公裡才大概率跟另外一個小編臉對臉相撞。
本來兩個小編都是TIMS;
撞完都成UMA了。
好了,以後小編終於有代號了,請叫我「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