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疫情在這個不尋常的冬天又爆發了,為求減少社交,加上天寒地凍哪兒都不想去,除了工作以外,作為裝機佬的硬核可能唯一樂趣是宅在家折騰裝機。今年裝機的節奏完全被顯卡缺貨漲價的情況打亂了,只能往高配方向選才會沒有太大的心理落差,今天就來看看這臺消費級高配主機都有些什麼名堂吧。
這次裝機屬於喬思伯獨特的機甲風格,內在則是追求遊戲和生產力儘可能都最大程度滿足(後者優先),首先是選擇了Intel Core i7-10700K,它的價格目前浮動在2200到2500元,性價比還可以,當然硬核這顆算是特挑稍微會貴一丟丟,或者也可以選擇i9-10850K,畢竟多兩顆核心部分應用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但遊戲應用就不一定了。
這次裝機是折舊用了一些御用配件,也有一些新出的產品,即便不裝機可以看看這些配件具體表現如何,下面羅列出來每個配件的具體型號供大家參考,價格方面可以查下各大電商現價。
CPU:Intel Core i7-10700K盒裝
主板:微星MEG Z490 UNIFY暗影板
散熱器:銀欣冰鑽IG360-ARGB
內存:十銓Delta DDR4-3200 16GBX2
固態硬碟:海康威視C2000PRO 1T+三星PM981 512GB
顯卡:微星RTX 3090 GAMING X TRIO魔龍
電源:EVGA SUPERNOVA 1600W T2
機箱:喬思伯MOD-5
風扇:九州風神CF120 PLUS
核心配件介紹
喬思伯的MOD系列機箱可算是普通玩家之中的獨特之選,接觸過MOD-2、MOD-3、MOD-4以及現在的MOD-5,都是清一色的鎂鋁合金機甲風格,普通玩家即便沒有接觸過複雜流程的MOD,也可以感覺到類似MOD機箱帶來的不一樣體驗,想必這是他們開創這個系列的最大初衷。
在官方定義來說,MOD-3和MOD-5都被稱為異形機甲戰士,後者算是第二代,風格方面MOD-3是要更張揚和霸氣一些,存在更大面積的鎂鋁合金和鋼化玻璃部分,而MOD-5的風格收斂不少,比如說硬朗線條的勾勒明顯減少,前面板變成了一塊鋼化玻璃覆蓋,兩側自帶的ARGB燈效更多,當然其內部結構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下面一起看看具體差別。
開機鍵的位置是一個獨立區域設計的,開機都更有儀式感,沒有重啟鍵更簡潔好評!
MOD-5支持360冷排的位置移至到前面板部分,前方只有一塊突出的鋼化玻璃遮擋,中間擁有足夠的空間散發熱量,不過根據不同的AIO 360冷排規格尺寸,風扇和冷排的安裝方向和位置略有不同之處,比如說風扇在外或者在內安裝,在意的朋友建議先提前度量下尺寸。
比較常見的I/O布局,位於前面板最下方,要是機箱放在腳底下平時接點設備會不方便,建議直接放在桌子上。改進之處是相對於MOD-3增加了一個USB Type-C接口,在MOD-5身上終於看到了,個人認為這是超過1000元的機箱都應有的接口配置。
作為一款半開放式機箱,存在各種各樣不同大小的散熱空間是最大的優勢,同時你可能會面臨灰塵的困擾,確實需要經常打理和清潔才行。MOD-5的結構是偏向客制化方向,你所看到的鎂鋁合金部分均能拆除,這也是MOD系列家族的賣點之一。
它的主板託盤區域相對於MOD-3,傾斜角度和方向都有所變化,在下方新增了一個風扇安裝位置,專門為顯卡服務,另外把電源區域隱藏到託盤下方了,可以支援更長的電源,下方甚至還能安裝360冷排。
頂部變成僅支持240冷排,不過選擇這個價位的機箱,一般都會選擇360冷排吧,按照正常的想法,頂部一般會安裝機箱的出風風扇,幫助主板和其他部分散發熱量。
背面也是鋼化玻璃覆蓋,這就很考驗裝機的走線能力了,不然全裸露真的醜爆了。背面可以掛載一個2.5英寸SSD和3.5英寸HDD,還有電源的底部位置能安裝一個SSD,存儲設備擴展性不算強,但在這個M.2 SSD遍走天下的年代就沒問題。
銀欣近期推出的全新AIO水冷,名為冰鑽iCEGEM系列,劃分了240、280和360三個版本,定位要比自家的極凍PF系列高一些,作為高配裝機硬核當然選擇360規格,包裝的渲染圖已經亮出這款產品最大賣點之一,就是這個非常獨特又熟悉的水冷頭,它應該會受到不少外觀黨的青睞。
包裝下方是五大主板廠商RGB體系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市面上型號比較少見的映泰主板,冰鑽iCEGEM也是能兼容支持的,果然是老牌臺系廠商就是不一樣。
水冷頭類似於芝奇皇家戟水晶或者冰鑽般的切割導光設計,中間保有銀欣特別的雪花LOGO,和皇家戟組成一套簡直不要太搭,其實硬核早就納悶了,皇家戟內存上市這麼久,為什麼還沒類似設計的產品推出,銀欣可算第一個追隨者,至於像主板、顯卡這些大型配件,個人感覺會很難找到美感的平衡點。
微距仔細看一看,可以發現每一個切割面大小都是不規則的,做工還算挺精細的,沒有明顯的縫隙和劃分區域出現,就是可能對於密集恐懼症患者來說不太友好。
官方表明,銅底面積相比極凍系列增大了55%接觸面積,其實不僅是針對自家產品,相比市面上大多數AIO 360水冷,它的銅底面積都要大不少,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底部幾乎沒有邊緣部分全都是銅底部分。面積的增大設計,就能兼容類似AMD Threadripper這種多核心的HEDT平臺,完全覆蓋CPU頂蓋,從而達到良好的散熱效率。
銀欣冰鑽iCEGEM 360搭載的是三枚11片扇葉ARGB風扇,燈光效果和主流ARGB風扇差別不大,屬於專攻風壓的類型,吹透冷排問題不大,轉速範圍是600到2200RPM,可以留意下後面超頻後,散熱測試達到的PWM轉速,也是一個判斷水冷是否達到極限的標準。
水冷排一共有13條水道,和主流AIO產品基本無差別,散熱效果如何,關鍵還得看測試強度。
冰鑽iCEGEM 360算是一款RGB燈光度集成度較高的產品,個人更願意偏向,僅僅這個冷頭有冰鑽燈光這種設計,這樣顯得更低調簡約。
燈光系統連接的方式並不複雜,本身每一個風扇以及冷頭都有一根母頭和公頭RGB接口,這樣的複合設計就僅需要額外的一根主板5V ARGB匯總線材,此外還需要連接SATA線材來供電。
扣具上半部分是已經固定在冷頭上,安裝比較方便,無論哪種平臺都是採用這種壓力式螺絲固定,能夠保證銅底和CPU頂蓋充分接觸的。
RTX 3080以下本身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是最適合的,畢竟和3090差距相對較小,可惜目前漲價幅度比較大,既然這樣,其實咬咬牙選擇價格基本原地不動的3090也合適,同時滿足遊戲和生產力的極致需求。這次裝機用的是微星RTX 3090 GAMING TRIO X魔龍,魔龍系列現在定位是次旗艦了,超龍系列才是大哥。
RTX 3090魔龍造型延續家族狂野奔放的賣點,看外觀就知道是什麼定位了,RGB導光層集中正面和側面兩個小區域,正面的三槓導光層有點形象爪子。導流罩搭載三枚微星代表性的刀鋒6代風扇。
從RTX 3090魔龍側面就可以發現這款顯卡挺厚實的,不用度量就知道必須超過2.5槽,RGB導光區域為MSI LOGO和長條形導光帶,風格偏向簡約,現在主流RGB設計都是這樣。
這個熟悉的位置還是魔龍一貫的3個8pin外接供電, 3090魔龍是14+4相供電,比奢華用料的3090公版略微有點差距,對於默認風冷小幅度超頻和穩定使用其實問題不大,普通玩家如今要想超頻,只要看功耗牆上限以及GPU體質。
這種次旗艦顯卡,妥妥屬于越肩式設計,視頻輸出接口是常規的3個DP+1個HDMI的組合,擋板做了大面積小孔處理。
背板和導流罩相同是純黑色,無RGB燈光設計,和RTX 3080魔龍不一樣的是,這塊背板並不是石墨烯的而是一塊金屬材質,更高端GPU非公反而倒退嗎?其實不然,仔細了解一番,其實是RTX 3090魔龍背板後面附加了熱管加強散熱,所以才需要金屬材質。
尾端沒有全包裹起來,RTX 3090魔龍是7根熱管,而沒有像上一代是鏡面銅底設計,工藝有所變化,安培架構的核心面積比較巨大,熱管直觸的方式這樣就能夠完全覆蓋,散熱怎麼樣看後面測試吧。
內存用不起高貴的皇家戟來和水冷組成一套,選擇了一套十銓Delta DDR4-3200 16GBx2,包裝還是比較簡單的塑封形式,32GB容量更容易滿足生產力需求,3200Mhz頻率其實對於大部分3A遊戲也足夠了,對於部分對內存特別敏感的遊戲,硬核才會選擇3600Mhz以上頻率及更好時序。
十銓Delta系列屬於典型的RGB燈條,支持四大主板廠商同步燈光,按照金屬散熱馬甲顏色分為黑色和白色兩種,後者當然算更是更加稀有,白色主題裝機就能考慮它了。
導光層是突出來並且是非平整的線條設計,發光區域面積挺大的,T-FORCE LOGO位於上方本身不發光,起到點綴作用而已。
金屬馬甲上還有T-FORCE以及DELTA R LOGO字樣,其中這個大大的「R」透過導光層能夠展示不錯的燈光效果。從商品標籤可以發現,這款內存時序是CL16-18-18-38,屬於3200頻率比較主流的方案,畢竟價格和容量也擺在面前。
另一面就很乾淨了,散熱馬甲部分做了一層白色漆面處理,手感摸起來還行,高度達到49mm,屬於比較高的RGB馬甲條。
本來想組建雙路RTX 3090顯卡的,發現遇到不少問題阻擾,暫時就不整了,但是這顆EVGA SUPERNOVA 1600W T2鈦金牌電源依然還是給機箱安排上,做工用料確實沒得說,發燒級當作傳家寶了,電源接口還是16A大插頭的,因為這個連帶臥室的插座都給換了。
此外還準備了一套九州風神CF120 PLUS三連包套裝,支持5V ARGB燈效以及各大主板廠商控制,打算安裝兩個120mm到MOD-5頂部用於加強機箱內散熱,還有一個這次並沒安裝,建議可以安裝到顯卡下方。
CF120 PLUS屬於兩層RGB燈效的風扇,外圈一層裡面扇葉一層,風扇轉速500到1800RPM,風壓風量中規中矩,噪聲倒是挺低的只有不到30DBA,屬於典型的RGB風扇。
整機展示
裝機過程省略,繁瑣之處主要是背面那一堆線材,雙面鋼化玻璃就是這樣的煩惱,整機還是非常偏向MOD風格,給電腦小白裝一臺,你說是自己DIY的他也會相信。
銀欣冰鑽iCEGEM 360水冷頭靜態效果,硬核會覺得不亮機會比亮機耐看,因為靜態還真挺像一塊水晶的。
水冷管稍有遮擋內存導光區域視野,這方面只有更長的水管才能解決了。
上方兩枚CF120 PLUS作為出風風扇,主要作用是針對主板供電部分加強散熱,當然MOD-5屬於半開放式機箱也可以不需要。
這款水冷匹配這款MOD-5機箱,最終選擇了水管向上+風扇吹冷排的方式,一般水管向下會好些。
微星RTX 3090魔龍橫置安裝,MOD-5是不支持目前流行的延長線豎裝方式的。
燈光部分就不逐一介紹了,要是以後有全套水晶RGB燈光的配件,可以考慮正一套來玩玩,接著是本文第二測試部分。
上機測試
魯大師配置一覽,還是習慣用SATA固態來作為系統盤,系統最新版本Windows 10 2004,顯卡驅動是最新的Geforce 461.09 WHQL,畢竟是高配,特意選擇測試顯示器是AOC2879 4K解析度的。
新版魯大師跑分,它的評判標準似乎直線上升了,以前RTX 2080 Ti的機器都能擊敗99%,現在更頂配的機器只能擊敗97%了,倒是各配件之間給出的性能指標更加直觀了。
GPU-Z規格圖,RTX 3090魔龍Boost頻率為1785Mhz,相比公版要高75Mhz,實際Boost頻率還要看遊戲才能確定,功耗上限表面數據只能拉3%,實際上限已經達到380W,不能說開放了很多,但是風冷簡單超下頻還是足夠的。
Fire Strike Extreme顯卡分數24654
Fire Strike Ultra顯卡分數12796
Time Spy Extreme顯卡分數10319
3DMARK理論跑分,從不同項目看出這款RTX 3090魔龍可以領先於公版4%到6%,這種幅度其實對於現階段小消費級顯卡來說很正常,畢竟最頂級最頂級的非公也可能只有10%的性能優勢,非公更大賣點在於溫度和噪聲控制以及普通玩家更高的超頻上限。
散熱測試之前,先說下室溫情況,坐標廣東這些日子一般徘徊14到16℃,天寒地凍對於散熱測試有一定的加成,不過夏天硬核也習慣開空調,對本人來說這點差距並不敏感。
RTX 30系列顯卡最好考驗散熱的項目,當然是Port Royal沒有之一,本身核心滿載情況下,還會調用RT單元。這款RTX 3090魔龍最終通過程度是99.5%,核心最高溫度僅僅70℃,更重要是風扇轉速並不高,只有不到1300RPM,幾乎感覺不到噪聲,在同級別非公中在溫控方面算是比較好的,丟不丟龍結果就擺在眼前。
超頻直接用MSI Afterburner拉滿功耗和溫度上限,RTX 3090魔龍表現還不錯,核心頻率還能在基礎之上多拉175Mhz,顯存頻率則是1150MHz等效,相比一般體質非公只能拉100Mhz更低,魔龍算是還不錯的。
超頻之後就拿渲染壓力比較大的Time Spy Extreme項目來說,超頻之後相比默認提升5.7%,另外可以看到,顯卡各項指標表現都要比Port Royal壓力測試好,同時溫度和風扇轉速都低一些。
4K《騎馬與砍殺2》非常高畫質,戰鬥規模拉滿1000,全員騎兵混戰,平均幀率可以達到66fps,放在以前RTX 20系顯卡根本不敢想,這款遊戲實際Boost核心頻率為1950Mhz。
4K《賽博朋克2077》最高畫質+變態光追,開啟DLSS性能模式(此解析度畫質削減不明顯),室內夜店平均幀數55fps,可算是流暢體驗了,遊戲實際Boost核心頻率為1920Mhz。
4K《死亡擱淺》最高畫質+DLSS質量模式,室外平均幀率達到144fps,甚至可以滿足4K@144HZ顯示器的需求,遊戲實際Boost核心頻率為1965Mhz,以上幾款遊戲顯卡溫度都是不足70℃,核心頻率浮動在1900MHz,說實話RTX 3090表現還不錯,基本4K遊戲大作通吃。
除了遊戲,這套配置最大的作用在於生產力,不談那些重度渲染工作,對於創作者來說,4K@100mpbs碼率的視頻輸出,一段剪輯配音好4分鐘視頻,只需要10分鐘不到就能搞定,CPU、大容量內存是最大的功臣,RTX 3090在PR裡面會有點大材小用,達文西則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它,因為優化比較好。
十銓這套DELTA內存經過Thaiphoon Burner查驗是鎂光B-Die顆粒,這種大容量且價格實惠的內存,一般不會有其他顆粒批次的了。
這套DELTA系列內存簡單超頻一下還是沒問題的,時序需要稍微放寬一點到3466Mhz,RunMemtestPro烤機40分鐘無報錯,正常情況下硬核是不會進行超頻的,因為3200頻率對於大部分3A遊戲是不影響的,內容創作頻率更是零作用。
最後是10700K超頻全核5.2Ghz烤機測試,室溫15℃,核心電壓1.325V,3檔平衡防掉壓,CPU Package溫度最高81℃,8個核心平均溫度為76℃,銀欣冰鑽iCEGEM 360這樣的表現,在眾多AIO 360產品中,判斷至少屬於中上到高水平,而且200W似乎還不是極限,PWM風扇轉速也沒有達到極限狀態,應該還有一定的壓制餘量。
總結
Intel 500系主板昨晚也正式公布了,400系主板是支持11代酷睿處理器的,倘若想撿漏偏於可以現在先參考了,主要是供電足夠強就不怕帶不動,至於顯卡RTX系列目前這個情況,基本只能往最高端3090選,這樣對比之前心理落差才會太大。其他配件方面,就是自由選擇了,總結下,MOD-5這個機箱賣點就是機甲風,銀欣冰鑽散熱表現還可以,外觀出眾還支持完美覆蓋HEDT平臺處理器,十銓這套DELTA內存面向的就是創作者用戶。如果這篇文章對大家有用,來個支持下再好不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