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顆標明為C/2020 F3大彗星出現在黎明時的夜空中,引起了天文愛好者們的廣泛關注。彗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直徑在幾千米到十幾千米之間,雖然數量眾多,但它們絕大多數中大部分時間都遠離太陽,亮度很暗,無法被我們觀測到。只有在彗星走到太陽附近,受太陽輻射生長出長長的尾巴,才有可能被我們看到。由於每顆彗星大小不同、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以及彗星自身情況差別較大,真正明亮的大彗星非常罕見,平均十幾年才會出現一顆,一旦出現,必定會受到天文愛好者的追捧。
(妙峰山拍攝的彗星)
(圖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拍攝的彗星)
(圖為北京靈山拍攝的彗星)
肉眼可見的亮彗星C/2020 F3讓大家喜不自禁。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透露,這顆彗星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據了解,新智彗星於7月現身多國天宇,人們每晚在西北方向的天空可以看到它的靚影,直到8月時從人們的視野中徹底消失。錯過要等6800年,這可真是跨越千年的美麗呀!趕緊許願吧!
千年之美,美的震撼,美的純粹,美的令人動徹心扉,中國觀察天文的歷史特別悠久,千年,萬年,代代傳承,只為記錄天空的千年之美。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我國《詩經·小雅》記錄的公元前776年8月21日發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記錄(公元前721年2月 19日) 早55年。
中國目前具有世界上一致公認的最早的日全食記錄。在《尚書·胤徵》古書中,記載了夏朝仲康時代發生的一次日全食《尚書·胤徵》記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快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義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仲康王派胤率軍前往徵討。文中指出「月朔」、「辰」(古文有日月合朔的含義)、羲和(古代天文官)失職和恐怖天象造成混亂。事件發生的季節,除了上文中的「季秋」以外,《左傳》暗示它發生於夏四月」。「辰弗集於房」難以解釋,它常常被理解為日食發生在房宿(星座)。
法國物理、天文、數學家讓-巴蒂斯特·畢奧在其著作《中國流星》中推算這是公元前687前三月十六日所發生的流星雨,並斷定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琴座流星雨紀事。
彗星是繞著太陽旋轉的一種星體,它的體積龐大,密度很小,通常在背著太陽的一面拖著一條掃帚狀的長尾巴,因而人們又稱它為「掃帚星」。據《春秋》一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這裡說的星孛,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魯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這次彗星的記錄,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記錄。
《漢書·五行志》記載,西漢「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詳細敘述了黑子出現的時間和位置。西漢河平元年是公元前28年,距今已有二千餘年。這次太陽黑子的記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事實上,我國還有比這更早的太陽黑子記錄。約成書於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有「日中有踆(cūn村)烏」的記載,「踆烏」就是黑子的形象。《漢書·五行志》還記載,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zè),大如彈丸」,意思是說,太陽邊側有成傾斜狀的黑子,大小和彈丸差不多。
185年12月7日,東漢中平二年乙丑,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超新星185,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 該超新星在夜空中照耀了八個月。《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
據統計,僅春秋時代記載的日食就有37次,其中33次已經被證明是完全可靠的,如果從春秋時代起算到清乾隆年間為止,我國記錄了大約有1000次左右,這不愧為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記錄。現代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們,正在利用這些珍貴的史料探討地球自轉的不均性等重大課題。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河洛人立場。
本文來源:河洛人
作者:孫奇峰
編輯:河洛人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