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鳩村是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的一個小山村。此村三面環山,風光秀麗,春日山花爛漫,夏季溪水潺潺,而在深秋,漫山遍野的黃櫨會變成滿山的紅霞,映紅整個小山村,讓人沉醉不知歸路。國慶假期尚屬中秋節令,賞紅葉還不是時候,但卻正是秋收時節,那金燦燦的玉米、黃橙橙的柿子、紅彤彤的山楂把小山村妝點的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抽空來小山村轉一轉,不但可以欣賞美麗的金秋景色,還能感受和分享農民朋友那份豐收的喜悅。
石斑鳩村的南、東、北三面,分別被高聳的馬鞍山和雄峻的桑黃嶺環繞,只有村西是一個谷口,一條彎彎的山路與021鄉村公路相通,是這個小村出山的唯一通道。
據《章丘市地名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部分移民遷此定居,見村北有一酷似斑鳩形的石崖,遂取村名石斑鳩。
而實際的建村年代應該更為久遠。據民間傳說,石斑鳩的村名乃是姜太公所賜。據說,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三戶韓姓人家來到這裡開荒種地。當時漫坡都是紅彤彤的高梁。於是,起個村名叫「高梁峪」。 後來此小村已有十幾戶人家,但收成卻大不如前。一日,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來到此村,見人們愁眉苦臉的樣子,便上前詢問原委。得知原因後,老者捋著鬍鬚朝山谷環望片刻,說:「此乃村名所至也。高梁乃鵓鴿之食,叫此村名豈能不受鵓鴿村人之挾。」原來,剛進山口有個村莊叫「鵓鴿崖」,鵓鴿食高粱,致使高梁峪村收成大大減少。人們忙問可有破解之法,只見老者朝村北的懸崖之上凝視良久,嘴裡喃喃道:「斑鳩與鵓鴿只能抗衡,加石可強村也。此村改叫『石斑鳩』也。」話音剛落,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但見村北山崖斷裂,露出一紅嘴、伸爪、欲飛的石斑鳩。人們驚呆了,等清醒後再尋老者,老者早已消失無蹤。後來才知道,這位老者便是姜太公,到處走訪體察民情,遇到了上述之事。人們得知是姜太公將「高梁峪」改村名為「石斑鳩」,再也無人敢欺辱其村,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一位大嫂正在用簸箕簸著新碾的小米。她家的門前曬著玉米、黃豆、綠豆等各種雜糧。說起自家的糧食,言語之間充滿自豪,都是不用農藥和化肥的綠色無公害食品,收的不多,碾一點留給自己的孩子們吃。
村北山坡上住著87歲的老兩口。兩位老人家身體健康,善良熱情。熱心的大嬸問我們要不要喝水,還拿出一筐紅棗堅持讓我們品嘗。
大嬸十分健談,說起在外的兒孫,話語裡充滿了幸福和自豪。
告別熱情的大叔大嬸,向村北的桑黃嶺攀登。
桑黃嶺背面,谷深坡陡,種地收穫全靠肩挑人背。
大嫂介紹說她的芸豆是旱地品種,燉肉特別香。
海拔719米的桑黃嶺上,有一道石峰壁立凸起,雄奇壯觀,這就是傳說中的石斑鳩峰。
據村裡一位大嬸介紹,斑鳩峰的西北側原有一塊巨石突出山崖,恰似一個尖尖的鳥嘴。可惜多年前已經坍塌崩壞,已看不出當年石斑鳩的模樣了。登臨此處,可以看到好多的碎石順著山坡散落在崖下。
嶺上新近安裝了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村民們都說想上去看看風機和因為安裝風機而修建的道路,可上山要從馬鞍山繞過去,因農忙路遠都沒有去成。
下山的路邊,黃橙橙的大南瓜隨處可見。
紅彤彤的山楂象片片紅豔豔的雲霞。
農家的屋頂和院落,都是金黃金黃的玉米。
門前屋後,長滿了扁豆、絲瓜。還有一串串的葫蘆娃。
一座廢棄的石屋山牆上,有粉筆寫的「喜迎黨的十九大」。旁邊還有一個佛龕狀的小石廟。
村裡的中心大街位於山谷底部,橫貫東西。路邊有兩眼古井緊靠在一起,據村人介紹,這是石泉雙井,井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是人們生活的主要水源。
石泉雙井往東不遠,牆壁上有一個龍王石廟,據廟門門額上的刻字,此廟應為清同治六年所立。
石泉雙井往西村中心部位,還有一處建於明朝的觀音堂。因年久損毀,村民們自發捐資進行了重修。
村支部、村委會大院位於村子的最東頭。這裡還是村裡的黨群服務中心、幸福院和日間照料中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民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離開村子時,一位大哥搭車前去文祖,在車上介紹說,他家裡今年光賣花椒就收入了一萬多元,孩子也在市區買了樓房,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