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山中村——石斑鳩

2021-01-14 章丘融媒


石斑鳩村是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的一個小山村。此村三面環山,風光秀麗,春日山花爛漫,夏季溪水潺潺,而在深秋,漫山遍野的黃櫨會變成滿山的紅霞,映紅整個小山村,讓人沉醉不知歸路。國慶假期尚屬中秋節令,賞紅葉還不是時候,但卻正是秋收時節,那金燦燦的玉米、黃橙橙的柿子、紅彤彤的山楂把小山村妝點的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抽空來小山村轉一轉,不但可以欣賞美麗的金秋景色,還能感受和分享農民朋友那份豐收的喜悅。

石斑鳩村的南、東、北三面,分別被高聳的馬鞍山和雄峻的桑黃嶺環繞,只有村西是一個谷口,一條彎彎的山路與021鄉村公路相通,是這個小村出山的唯一通道。

據《章丘市地名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部分移民遷此定居,見村北有一酷似斑鳩形的石崖,遂取村名石斑鳩。

而實際的建村年代應該更為久遠。據民間傳說,石斑鳩的村名乃是姜太公所賜。據說,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三戶韓姓人家來到這裡開荒種地。當時漫坡都是紅彤彤的高梁。於是,起個村名叫「高梁峪」。 後來此小村已有十幾戶人家,但收成卻大不如前。一日,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來到此村,見人們愁眉苦臉的樣子,便上前詢問原委。得知原因後,老者捋著鬍鬚朝山谷環望片刻,說:「此乃村名所至也。高梁乃鵓鴿之食,叫此村名豈能不受鵓鴿村人之挾。」原來,剛進山口有個村莊叫「鵓鴿崖」,鵓鴿食高粱,致使高梁峪村收成大大減少。人們忙問可有破解之法,只見老者朝村北的懸崖之上凝視良久,嘴裡喃喃道:「斑鳩與鵓鴿只能抗衡,加石可強村也。此村改叫『石斑鳩』也。」話音剛落,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但見村北山崖斷裂,露出一紅嘴、伸爪、欲飛的石斑鳩。人們驚呆了,等清醒後再尋老者,老者早已消失無蹤。後來才知道,這位老者便是姜太公,到處走訪體察民情,遇到了上述之事。人們得知是姜太公將「高梁峪」改村名為「石斑鳩」,再也無人敢欺辱其村,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一位大嫂正在用簸箕簸著新碾的小米。她家的門前曬著玉米、黃豆、綠豆等各種雜糧。說起自家的糧食,言語之間充滿自豪,都是不用農藥和化肥的綠色無公害食品,收的不多,碾一點留給自己的孩子們吃。





村北山坡上住著87歲的老兩口。兩位老人家身體健康,善良熱情。熱心的大嬸問我們要不要喝水,還拿出一筐紅棗堅持讓我們品嘗。

大嬸十分健談,說起在外的兒孫,話語裡充滿了幸福和自豪。













告別熱情的大叔大嬸,向村北的桑黃嶺攀登。






桑黃嶺背面,谷深坡陡,種地收穫全靠肩挑人背。





大嫂介紹說她的芸豆是旱地品種,燉肉特別香。


海拔719米的桑黃嶺上,有一道石峰壁立凸起,雄奇壯觀,這就是傳說中的石斑鳩峰。

據村裡一位大嬸介紹,斑鳩峰的西北側原有一塊巨石突出山崖,恰似一個尖尖的鳥嘴。可惜多年前已經坍塌崩壞,已看不出當年石斑鳩的模樣了。登臨此處,可以看到好多的碎石順著山坡散落在崖下。


嶺上新近安裝了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村民們都說想上去看看風機和因為安裝風機而修建的道路,可上山要從馬鞍山繞過去,因農忙路遠都沒有去成。








下山的路邊,黃橙橙的大南瓜隨處可見。


紅彤彤的山楂象片片紅豔豔的雲霞。





農家的屋頂和院落,都是金黃金黃的玉米。



門前屋後,長滿了扁豆、絲瓜。還有一串串的葫蘆娃。



一座廢棄的石屋山牆上,有粉筆寫的「喜迎黨的十九大」。旁邊還有一個佛龕狀的小石廟。




村裡的中心大街位於山谷底部,橫貫東西。路邊有兩眼古井緊靠在一起,據村人介紹,這是石泉雙井,井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是人們生活的主要水源。



石泉雙井往東不遠,牆壁上有一個龍王石廟,據廟門門額上的刻字,此廟應為清同治六年所立。





石泉雙井往西村中心部位,還有一處建於明朝的觀音堂。因年久損毀,村民們自發捐資進行了重修。

村支部、村委會大院位於村子的最東頭。這裡還是村裡的黨群服務中心、幸福院和日間照料中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民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離開村子時,一位大哥搭車前去文祖,在車上介紹說,他家裡今年光賣花椒就收入了一萬多元,孩子也在市區買了樓房,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相關焦點

  • 全國秋收圖景,你的家鄉秋收是哪種呢?我的是第3種,極其壯觀!
    白露已過,全國都開始秋收了,每年的秋收都是農民伯伯的一大忙季,每天早早的就起床收莊稼,不要小看農民,你們吃的糧食可都是他種的,沒有他你也許現在還餓著肚子呢,秋收是農民的一件大事兒,當然每個地方的秋收都不一樣,下面跟我來看看秋收的壯觀景象吧!
  • 路橋供電提前部署秋收保電
    9月18日上午,村民在田間正準備使用用電設備時,被前來服務秋收的供電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們發現後及時制止。隨即,隊員們用隨身攜帶的絕緣膠帶將線路老化處緊扎處理之後才開始接電使用……這是路橋區供電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開展服務秋收活動的一個縮影。
  • 氣象局:全國秋收秋種農業氣象服務13日正式啟動
    9月13日,今年第一份《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專報》傳往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專家毛留喜說,秋收秋種期間一旦出現對秋收作物產量形成、秋收秋種進度有明顯影響的連陰雨、霜凍、寒露風等的農業氣象災害時,將提前發出預警,並加密服務頻次,提供逐日服務。    9月10日至10月20日,是我國秋收秋種的主要時段。
  • 黎平:縣農機服務隊義務助農助秋收
    黎平:縣農機服務隊義務助農助秋收 發布時間:2020-09-17 14:56:30      來源:貴州網   俗語說:白露滿地紅黃白,莊稼地裡人如海
  • 內蒙古陰雨寡照不利秋收 呼和浩特寒冷似冰窖
    預計未來三天,全區大部晴朗少雨,氣溫較低,建議各地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秋收進度,減少不利天氣帶來的損失。10月9日,阿拉善盟迎來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降雪。(劉婉清 攝)近日,內蒙古在一股分外「狠絕」的冷空氣影響下,氣溫「斷崖式」下跌,昨天(10日)白天,全區大部天色陰沉欲墜,雨絲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撲面寒冷。
  • 秋收秋種路上,農作物「寶寶」會遇見哪些「攔路虎」?
    秋收秋種路上,農作物「寶寶」會遇見哪些「攔路虎」?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金秋時節,2020年全國秋收秋種氣象服務已於
  • 我的秋收感想
    今年在家秋收,看著金燦燦的玉米,內心充滿了豐收的喜悅。看著這些種子果實,我突然想起了植物的生命延續。很多植物是靠著它們的種子來「傳宗接代」的。 植物「傳宗接代」的方式多種多樣,果樹大都是靠果核裡面的種子傳播生命,人類或者動物把果實的肉吃掉把果核扔掉,這樣果樹就成功實現了傳播種子的目的。
  • 蘇北農村秋收的場面,在我眼裡,是世上最美的風景!
    對秋收的渴望,也許老人們是最為渴望的事了,尤其是秋收前的一段日子,他們每天都會到田間地頭逛逛,那種收穫的迫切,一目了然。相比麥收而言,秋收要收穫的農作物,種類比較多,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從初秋到深秋,大體要經歷兩個多月,這期間除了要收穫玉米和黃豆常規的農作物外,需要收穫的還有綠豆、花生、紅薯、棉花、水稻、辣椒、蘿蔔、大蔥、大白菜、等等,收穫接連不斷,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快樂始終是相伴而生的。
  • 池上秋收藝術節臺東上演 齊豫陳建年稻田獻唱
    10月26日至27日,第11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臺東池上舉行。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共同邀請著名歌手齊豫、臺灣金曲歌王陳建年在豐收的金色稻田裡一展歌喉,為2500名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如詩如畫的藝術盛宴。
  • 本月農作物應加快秋收進度 防禦秋季連陰雨
    陰雨天氣不利於我省中北部尚未成熟的水稻、玉米光合積累、提高單產,也不利於秋糧的收穫晾曬,對我省秋收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利影響,2016年秋收進度較常年偏慢。總體9月作物氣象適宜度為中等偏差。陰雨天氣不利於我省中北部尚未成熟的水稻、玉米光合積累、提高單產,也不利於秋糧的收穫晾曬,對我省秋收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利影響,2016年秋收進度較常年偏慢。總體9月氣象適宜度為中等偏差。未來天氣氣候預測及農事建議據預測:2016年10月降水滇東北、滇中東部地區正常略少,其餘地區正常略多,部分地區有7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
  • 未來一周晴好天氣稀少 貴州省秋收形勢依然嚴峻
    央廣網貴陽9月21日消息(記者孟海 通訊員鄭奕)據貴州氣候中心消息,本周(9月21日-27日)貴州省有兩次較強降水天氣過程,晴好天氣較少,貴州省秋收形勢依然嚴峻。降雨過程預計發生在周一至周二,以及周五至周六。農氣專家建議農民朋友做好稻田的開溝排水,並抓住降雨間隙搶晴收割,及時攤晾。
  • 南京各糧食主產區搶抓秋收 機械助力省心省力
    在浦口張圩社區的稻田裡,農機手忙秋收。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眼下又到了穀物泛黃的金秋時節,我市各區種植的水稻也相繼成熟,金燦燦的稻穗鋪滿了稻田,農民們搶抓有利天氣進行收割、搬運、貯藏,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 強化管理 重在服務 護航秋收全省交警在行動
    全省交警為了貫徹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吉林省公安廳的指示精神,全力確保秋收期間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採取源頭勸導、路面管理、宣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持續加大對農村道路執法力量的投入,為農民秋收創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環境。
  • 秋收秋種該注意啥?中國氣象局回應
    三、11月氣象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及氣象服務提示1.秋收秋種期間天氣形勢預計11月份,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氣溫偏高1~2℃,對秋糧晾曬儲存及設施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有利。新疆中北部氣溫偏低1~2℃、降水偏多二至五成,牧區可能出現雪災。
  • 黑龍江大慶:鹽鹼地改良劑應用成功 秋收測產增收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超等鄉,通過改良,當地的鹽鹼地試驗田進行了秋收測產,每畝達到近300公斤,是普通鹽鹼地產量的三倍左右。肇源縣超等鄉的部分土地屬於蘇打型鹽鹼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農技專家們持續10多年研究、實驗試種,不斷優化配方,研製出「脫鹼3號」鹽鹼土調理製劑,目前已在試驗田實收測產。
  • 岑鞏縣「秋收損失務工補」秋季招聘周活動來啦
    為彌補全縣大部分秋收農作物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失和促進全縣勞動力充分就業,2020 年 10 月 1 2 日至 10 月 18 日,岑鞏縣勞務就業扶貧工作專班決定組織開展岑鞏縣「秋收損失務工補「秋季招聘周活動。
  • 泥鰍、黃鱔、田螺、水螻蛄,還記得秋收稻田裡蘊藏的這些美味嗎?
    又到一年一度秋收的季節,農村娃們從早到晚都要跟父母到稻田裡收穀子。那也是我們曾經度過的難忘時光,除了幹農活的勞累,那寬闊的稻田裡還蘊藏著我們津津樂道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的泥鰍有泥土味,稻田裡土生土長的泥鰍沒泥土味。這句話並不矛盾。
  • 保衛秋收 村幹部自製「驅獸器」
    該如何「保衛秋收」?於貴州師範大學畢業後回村的楊易,現在是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他在網上幫村民們銷售核桃過程中,看到一條驅趕野生動物的視頻並受啟發。今年6月底,學機電專業的楊易,買來摩託車電瓶、警報器、定時開關等,開始自製驅趕野獸的裝置。
  • 趙斌要求抓好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保豐收
    副省長趙斌要求,各地要大力抓好以水稻為主的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確保實現今年糧食增產2億公斤的目標。  今年以來,我省氣候異常,「兩遷」害蟲遷入期較常年偏晚,但發生蔓延速度快,田間基數高;蟲害呈現嚴重世代重疊,防治任務較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水稻象甲及新的檢疫性病蟲害傳入風險增加,潛在威脅大,全省下半年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總體將呈偏重發生趨勢。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記者走訪發現,以往一些地方把草場「打光剃淨」的現象沒有了,越來越多的牧民注意割草留茬高度、保留草籽繁育帶,更加重視草原生態價值,為來年春季牧草生長創造更好條件。